| 索引號 | 01526288-X-/2022-0712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象達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22-07-12 |
| 文號 | 瀏覽量 |
象達鎮未來五年發展規劃
未來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強化黨的全面領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奮力打造“經濟強鎮、文化重鎮、產業大鎮、旅游名鎮、生態靚鎮”,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效,進一步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象達建設成“紫皮石斛發展排頭兵、滇西南鄉村旅游節點、保山西南部交通樞紐重要節點、保山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鄉鎮、龍陵紅色文化示范鄉鎮”,為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牢基礎。
未來五年的奮斗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9.4561億元,年均增長7%;人均生產總值達24504元,年均增長7%;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達6829萬元、624萬元,年均分別增長9%、11%;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4億元,年均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400元,年均增長6%;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9.9911億元、4.3246億元,年均分別增長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6‰以內,森林覆蓋率達78%。
未來五年,我們將為象達鎮謀好路、開好局、起好步,奮力譜寫象達新篇章,重點抓好“一排頭兩節點兩示范”五個方面工作。
(一)激活產業融合“造血”,爭當紫皮石斛發展排頭兵。抓住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這一重點,全力打好“綠色食品牌”,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全面推進“一鄉一品”,圍繞將龍陵打造成為“中國石斛之鄉”的目標,加快石斛良種繁育推廣及種植基地建設,到2026年,全鎮石斛基地種植面積達到1.56萬畝左右,基地化率提高到70%以上,石斛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以紫皮石斛為“引線”,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深入發掘鄉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僑鄉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等協調發展,探索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讓有條件的村(社區)先行一步,以工業促使產品變商品,產品推動旅游消費,旅游促進產品銷售的有機融合,讓農村一二三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受益,打造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15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均達10萬元以上,爭取部分村(社區)突破50萬元。
(二)把準自身優勢“脈搏”,打造滇西南鄉村旅游節點。以縣委、縣政府打造的“一核三廊”為總抓手,以朱家璧紅色教育教學點為圓心,象達壩為半徑向外畫圓,加快推進互聯互通,硬件培植、軟件服務。依托自身優質旅游資源,結合云南打造“大滇西旅游環線”歷史機遇,將象達打造為滇西南鄉村旅游節點。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僑鄉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朱家莊、大栗坡抗戰遺址等紅色旅游基地,強化特色村莊保護,加強南海寨、小石房、勐蚌等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實施“點亮集鎮”工程,打造象達母親河“最美河岸線”,通過對沿河兩岸及地標建筑進行燈帶裝飾,打造最美鄉鎮。加快推進僑鄉文化旅游小鎮、勐蚌生態旅游鄉村、中心衛生院溫泉養生中心、風雨橋保護開發等項目建設。加快精品示范村、美麗鄉村規劃和美麗休閑鄉村申報,到2026年,建成精品示范村3個、美麗鄉村23個,新建公廁4座,把象達鎮打造成健康旅游型小鎮。
(三)打通交通閉塞“經絡”,建設保山西南部交通樞紐重要節點。持續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全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一是加快交通體系布網,實現出行便利。到2026年,新增硬化農村公路60公里以上,瑞孟高速龍陵段、G219黃草壩至岔路田二級公路全線通車運營,配合完成象達至龍陵火車站公路建設工作。逐步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目標,全面打通鄉村“斷頭路”,基本實現所有建制村通客車。二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4G網絡補短板工程,加快5G、區塊鏈、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物聯網、“城市大腦”、充(換)電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傳統基礎設施“數字+”“智能+”升級行動,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物聯網應用、智能化改造,促進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發展,將象達建設成為保山西南部交通網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四)構建治理體系“中樞”,創建保山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鄉鎮。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黨建引領好、群眾聯系緊、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工作目標,傳承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認真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深化村民自治體系,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宣傳教育活動,提高群眾法治素養,引導干部群眾遵法守法用法。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積極推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邊境等領域建設,提前為無人物流、無人交通布局,有序推動政府數據、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信息數據開放共享,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五)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創建龍陵紅色文化示范鄉鎮。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錘煉堅強黨性、助力紅色旅游的作用和效應,依托“黨建+紅色文化”示范點建設,將象達締造成龍陵紅色文化示范鄉鎮。建成數字化多媒體報告廳1個,并配套安裝數字化多媒體設備等附屬設施。建成全省黨建讀物學用平臺示范點(黨建書吧)1個。完善現場實訓基地,融合朱家璧紅色教育教學點、象達歷史文化陳列館、象達達興肉牛養殖場,作為黨員培訓紅色實訓基地和產業發展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