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0-0-/2021-0413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木城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21-04-13 |
| 文號 | 瀏覽量 |
2016-2020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木城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既定的發展戰略,以全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中心,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落實民生政策統攬農村工作全局,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疆穩定、邊防鞏固的良好局面。為總結取得的成績、經驗和不足,更好地做好“十四五”工作,現對“十三五”工作總結如下。
一、“十三五”期間工作總結
(一)經濟發展穩步提升。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濟社會持續向好。2020年,實現生產總值2.99億元,較去年增長10.02%。2020年,木城鄉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0萬元,較年初預算2568萬元減少1158萬元。其中:上級補助收入1055萬元,本級財政稅收收入355萬元(蔗糖稅16萬元,工程建設稅69萬元,房產稅2萬元,烤煙稅217萬元,香料煙稅51萬元),本級稅收較年初預算390萬元減少35萬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9億元,較去年增長4.53%,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776萬元,較去年增長8.57%。農村經濟總收入1.55億元,較去年增長9%。2016年至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9198元、9907元、10898元、11988元,較去年分別增長12.5%、7.7%、10%、10%。
(二)農業產業繼續鞏固。一是鞏固好傳統產業。2020年,木城鄉鞏固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了2萬畝以上,烤煙種植2963畝,交售煙葉8000旦,實現產值1182.93萬元,覆蓋建檔立卡戶87戶373人;香料煙種植1220畝,交售3321擔,實現產值397.74萬元,覆蓋建檔立卡戶170戶694人;甘蔗種植3191.9畝,入榨16474.44噸,實現產值690.82萬元,覆蓋建檔立卡戶85戶262人;實現生豬出欄2.5萬頭、產值12500萬元;鞏固實施澳洲堅果種植4500畝,覆蓋建檔立卡戶311戶1240人。二是特色產業再提升。2016年來,鞏固種植咖啡569畝,帶動建檔立卡戶41戶157人,戶均增收2800元;養殖能繁母牛及肉牛2153頭,帶動建檔立卡戶311戶1278人,戶均增收8757元;養殖生豬1568頭,帶動建檔立卡戶92戶392人,戶均增收8660元;養殖中華蜜蜂562巢,帶動建檔立卡戶96戶329人,戶均增收3000元。2020年來,木城鄉繼續堅持走集約化、規模化路子,重點發展肉牛、黃山羊、中華蜜蜂、石斛等特色種養業,提升農業整體效益。鞏固提升好黃山羊養殖1.7萬只,預計出欄0.6萬只、實現產值960萬元;實現石斛種植350畝,實現鮮條產量2.8噸、產值139萬元。充分運用區域優勢資源,與東方皓月公司充分合作,今年,全鄉規劃養殖肉牛80頭,有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1個,有社員614人,報名養殖良種能繁母牛565戶1527頭,其中卡戶471戶1052頭。三是新型經營主體再提優。在全鄉已注冊登記的2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切實實現了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每一戶有勞動能力、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至少與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生產經營合作關系,并實現收入。今年,通過與李紅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經營,全鄉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獲利,新型經營主體有效發揮帶動作用,脫貧質量和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三)脫貧鞏固卓有成效。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抓牢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緊扣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和貧困村“三率一度”的目標,嚴格按照“五查五看”和“三評四定”工作程序,對標2019年貧困人口脫貧退出5項指標,全鄉共新識別納入貧困戶2戶5人,自然增加68人,自然減少51人,不存在返貧和識別不精準情況,脫貧退出39戶122人,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抓實農村黨建扶貧和“志智同扶”鞏固提升工程。2020年來,全鄉切實執行由鄉黨政一把手擔任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的工作機制,全面開展“領頭雁”培養工作,培養樹強脫貧攻堅先進典型15個,其中帶頭致富戶3戶,扶貧工作標兵5名,光榮脫貧戶2戶,文明家庭戶3戶,脫貧攻堅奉獻獎1名,脫貧攻堅先進村1個,通過優秀黨員的帶頭示范,充分調動群眾自主發展的積極性,發揚敢闖敢干的奮斗精神,早日實現脫貧致富。抓實精準幫扶鞏固提升工程。切實圍繞云南省鞏固脫貧成果20條,精準開展脫貧措施“戶戶清”工作,嚴格落實貧困對象“六清”要求,做實“一戶一策”精準幫扶路徑。進一步盤活資源、創新機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20年全鄉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80萬元,5個村(社區)均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以上,其中花椒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8.99萬元。抓實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鞏固提升工程。認真落實“雙線六長制”和“四包”責任制,全力抓好控輟保學工作,建立健全“免、獎、助、貸、補”多位一體教育資助體系,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和幫扶力度,鞏固教育扶貧成效。認真實施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確保滿足留守兒童“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2020年來,全鄉嚴格執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兜底保障、醫療救助四重保障,切實組織好鄉村醫務人員加大對全鄉患大病貧困人口的篩查和診治,做好重點人群、重點疾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并做到上門服務。抓實社會保障兜底鞏固提升工程。切實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兩項補貼”、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和城鄉醫療救助范圍。
(四)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圍繞建設目標群策群力狠抓落實。聚焦項目建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2020年來,我鄉切實以村莊規劃、項目申報、基礎條件改善、產業扶持等為著力點,堅持以“生態宜居”為目標,進一步抓實“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行動,切實開展村莊綠化、硬化、亮化、凈化、文化等“五化”建設,推進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十三五”期間,實施完成邊境轉移支付資金項目16個,總投資727萬元;實施完成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3個,總投資1346萬元;實施完成中央民族發展資金項目34個,總投資2888萬元;實施完成沿邊三年行動計劃(抗震安居房建設)項目2個,總投資200萬元;實施完成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3個,總投資300萬元;實施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省級統貸項目6個,總投資995萬元;實施完成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項目15個,總投資632萬元;實施完成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13個,總投資672萬元;實施完成滬滇協作專項資金項目3個,總投資322萬元;實施完成滬滇協作專項資金項目27個,總投資5104.4萬元;實施完成滬滇協作專項資金項目2個,總投資1000萬元;實施完成2017年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1個,總投資40萬元;實施完成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建設項目1個,總投資24萬元;實施完成第一批彩票專項公益金建設項目1個,總投資35萬元;實施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項目2個,總投資3618.22萬元。
(五)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2019年投資69.3萬元完成了魚塘埡口完全小學及老滿坡完全小學的籃、排球場建設項目;投資19萬元完成了木城民族初級中學及烏木寨民族完全小學的廁所改造;投資27萬元,為學校購置電器化廚具6套;投資72.9萬元配備了5所完小的所有教室LED一體機,教學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兩免一補”國家助學政策及營養餐補助有效落實。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以脫貧攻堅群眾工作為依托,組織各村開展春節晚會、老滿坡村下蠻旦組“二月八”晚會、木城鄉坪子寨彝族香堂人火把節;以“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為主題,開展木城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合唱比賽;成功舉辦保山市傈僳族2020年闊時節,展現了全鄉人民的愛國情懷及民族團結,自強不息,努力奮斗的精神面貌。深入開展“誠信、自強、感恩”教育,進一步凝聚合力攻堅的磅礴力量。衛計事業健康發展。醫療衛生服務和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設置“一站式”結算窗口,實現醫保、大病保險及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5個村(社區)配備標準衛生室,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100%。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共參保6791人,參保率93.82%;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9191人,參保率99.97%;累計支出專項救助資金477.21萬元,其中:城市低保對象264戶264人,支出資金12.6萬元;農村低保對象6277戶12234人,支出資金345.72萬元;特困供養對象475戶715人,支出資金51.93萬元;2019年城鄉醫療救助649人次,支出資金56.96萬元;臨時救助資金救助54人次,支出資金10萬元;抓好農村留守、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完成錄入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信息管理系統錄入。殯改新風有序推行。全鄉59名亡故人員全部進行火化,火化率100%。同時,退役軍人、食品藥品監管、非洲豬瘟防控等工作成效明顯。
(六)生態環境日益良好。林業工作卓有成效。完成義務植樹1.5萬株,鞏固實施澳洲堅果種植4500畝。森林覆蓋率為75.77%,林木綠化率77.67%,森林覆蓋綠及林木綠化率都位居全縣第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規范河道采砂行為。轄區內的1條江、5條河、4條溝渠、2個水庫,實現網格化、制度化、全方位管理。鄉級河長和聯系部門共同巡查144次,村級河長巡查486次。人居環境整治有效開展。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改善人居環境,完善集鎮功能,提升對外形象,組織實施污水處理項目1項、易地扶貧搬遷美化亮化工程2項。結合脫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組織縣鄉村組四級干部及駐村工作隊員、村級護林員、黨員代表、群眾代表等深入村組帶領群眾開展提升整治行動,逐步鞏固形成“縣鄉村級帶動+小組發動+群眾主動”的模式。共清除道路周邊垃圾300余噸、違章占道112處、衛生死角200余處、亂貼亂畫小廣告3500余張、清理污水溝6000余米。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置,全鄉建成垃圾焚燒爐2座,覆蓋4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的垃圾收集、處理。配備垃圾清運車5輛,配置75個垃圾車廂,滿足了日常垃圾的及時清運。農村“廁所革命”有序開展,實現農戶改廁工作全覆蓋,今年累計新建和改建戶廁所398座。
(七)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充分發揮。建立調委會6個,其中:鄉級人民調委會1個,村(社區)人民調委會5個,人民調解員89名。2019年累計排查和受理矛盾糾紛38起,調處成功38起,調解成功率達100%。借鑒“楓橋”經驗,打造“平安”木城。受理信訪件217件,接訪267人次,辦結217件,辦結率100%。依托“治安防控組織”成功處置警情21起,查處“三非”案件187起256人,走私案件5起案值40余萬元,邊境轄區整體安全穩定。成立鄉級禁毒委員會,村(社區)建立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收戒吸毒人員1人,對全鄉6295名14至60周歲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全部進行尿檢,加大吸毒人員排查力度。開展涉黑涉惡專項治理工作,扎實抓好邊境維穩工作,深入開展安全感滿意度提升工作。踐行司法為民,創建無訴訟社區。在龍陵縣人民法院的指導幫助下,整合政府機關、司法以及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多方資源,設立“國門訴訟服務站”,實現“矛盾不上交,現場調處糾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民族團結進步有序發展。始終堅持全鄉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穩定大局,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使全鄉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和諧發展。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安全檢查在重點行業領域實現全覆蓋,全鄉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事故。
(八)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為民服務作風不斷改進。積極開展“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等規定動作,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廉政建設工作不斷加強。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年初把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納入全年整體工作,與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堅持制度與自律相結合,明確辦事程序,規范干部行為。嚴格執行機關內部管理、辦公物品采購、公務用車等制度;在考勤值班管理上,堅持領導干部帶班制和實名簽到制,嚴格執行請銷假制度。依法行政能力不斷提高。認真執行鄉人大主席團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鄉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狠抓制度建設,完善依法行政民主評議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黨委議事規則,“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努力做到科學決策。
二、“十四五”工作計劃
(一)總體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認清新形勢、適應新常態、落實新要求,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鄉村振興為總攬,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以推進依法治鄉為保障,以實施基礎夯實、產業提質、民生改善、生態文明、保障強化“五項工程”為路徑,深入實施特色農業強鄉、非公經濟活鄉、民族文化名鄉、科技教育興鄉、生態環境立鄉“五大戰略”,走出一條質量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生態環境優、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到2025年全面建成宜居、開放、生態幸福木城。
(二)發展目標
通過實施“十四五”規劃,實現木城經濟總量再上一個新臺階。基本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打造完成鄉村文化旅游體系。使得轄區內交通、水利、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改善;“三農”問題得明顯改善,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全鄉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更加完善。主要預期目標為:
——生產總值(GDP)規劃2025年達到4.81億元,年均增長10%。
——人均生產總值。到2025年達到91153元。
——財政總收入達到8926萬元,年均增長1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800萬元,年均增長18%。
——農民人均純收入。2025年達到21237元,平均增長10%。
——全鄉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16100萬元,貸款余額9900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0%和10%。
到2025年,全鄉生產總值達4.81億元,年均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1153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20年的“三一二”結構調整為“二一二”結構;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0%,達到8926萬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達到180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平均增長10%,達到3.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10%,達21237元;新型城鎮化水平達到50%,提高10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到82%,提高2個百分點;年末人口達到9654人。
(三)“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
(1)“十四五”中央預算內投資興邊富民項目31項,總投資10.7043億元。其中2021年規劃建設項目22項,估算總投資5.3759億元,分項為2021年中急需建設重點項目10項,估算總投資1.162億元,項目建設規模及內容:1.木城鄉等養至攀枝花道路建設項目,改擴建進村道路1條長4.637公里,路基寬5米,路面寬4米,估算投資0.0325億元;2.木城鄉等養三組至紫膠廠道路建設項目,改擴建進村道路1條長5.698公里,路基寬5米,路面寬4米,估算投資0.0388億元;3.木城鄉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新建集鎮及周邊村莊排污管道HDPE雙壁波紋管9608.8米,排污管道鋼帶增強PE螺旋波紋管337.6米,排污管道De110PVC-U塑料管3750.74米;鋼筋混凝土檢查井(帶沉泥槽)467座;3m3玻璃鋼化糞池300座。建設豬舍232格,隔離圈8格,飼料倉庫4棟。光坡、等養、刷布廠3個抵邊自然村安裝太陽能風光互補路燈185盞,估算投資0.2807億元;4.木城鄉彝族傈僳族文化傳承建設項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幢,框架結構四層,建筑面積1676.15平方米,附屬場地硬化409.65平方米,綠化面積121.65平方米,估算投資0.046億元;5.木城邊境集鎮10千伏強弱電入地建設項目,新建集鎮強電弱電綜合電纜溝2.5公里,電纜為4*150平方米銅芯線,安裝箱式變壓器2臺;新建10千伏4*15平方米銅芯線電纜3.5公里,設置電桿(?190*18米)8棵,估算投資0.048億元;6.木城鄉集鎮污水處理站建設項目,新建日處理10噸污水處理廠1座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估算投資0.06億元;7.木城鄉邊境集鎮功能區擴建面積建設項目,新建集鎮擋土壩1座,長120米,土石方回填80萬立方米,場地平整120000平方米,估算投資0.5億元;8.木城鄉集鎮沿街建筑外觀風貌統一改造項目,實施木城集鎮外觀風貌統一改造120戶,改造面積10800平方米,估算投資0.07億元;9.木城鄉集鎮防洪排水設施建設項目,新建防洪溝1條,全長1.8公里,改造集鎮管道2.4公里,估算投資0.0268億元;10.木城鄉集鎮宣傳、文化、體育廣場建設項目,新建民族團結宣傳長廊200平方米;新建傈僳族特色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廣場500平方米;新建彝族特色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廣場500平方米;新建籃球場2塊,估算投資0.0592億元。
(2)沿邊小康村建設項目5項,總投資5000萬元。其中:1.木城社區等養小康村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2.魚塘埡口小康村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3.老滿坡村四楞小康村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4.花椒村坪子寨小康村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5.烏木寨光坡小康村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
(3)以工代賑項目6項,計劃總投資2238萬元。其中:1.魚塘埡口社區梁子田至新寨岔路口道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486萬元;2.木城社區等養山至膠廠田道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80萬元;3.木城社區等養自然村養殖小區建設項目,計劃投資416萬元;4.烏木寨村樺桃林至里格楞道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486萬元;5.烏木寨村三鍋腔至大坪子道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60萬元;6.烏木寨村樺桃林至芭蕉林道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10萬元。
(4)大中型水庫移民安置區后期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項,計劃總投資366萬元。其中:1.木城社區等養自然村道路、水利、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計劃投資186萬元;2.木城社區等養自然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建設項目,計劃投資180萬元。
(5)抵邊自然村建設項目2項,計劃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1.大青樹至公養河口公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750萬元;2.花椒三合組至公養河口道路建設項目,計劃投資750萬元。
(6)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農業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11.185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混凝土硬化道路8條54km;改擴建產業區主干道三級柏油路1條40km;實施新產業區機耕路15條82km;公養河、中漲河土地整治2500畝;10千伏輸電線路15km;示范園區用房4幢,停車場1個;節水灌溉工程9個。主導產業:1.種植業:示范種植芒果、堅果、烤煙、香料煙、蔬菜、中耕撫育咖啡21500畝;2.畜牧業:肉牛示范養殖小區12個,生豬養殖示范小區12個;3.鄉村旅游:木城生態與少數民族旅游區產業1項。幸福小康村12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7個,涉及豬、牛、黃山羊、中華蜜蜂、芒果、堅果、草果、互助資金、壯大村集體經濟等。
(7)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魚塘埡口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面積5000畝,投資750萬元。計劃硬化機耕路4公里,投資250萬元;主灌溉溝渠四岔田溝已建成,從渠道直接取水,建1000立方米水池4個,200立方米水池6個,5立方米水池250個,投資300萬元;架設管道30公里,投資200萬元。2.大谷地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面積3500畝,投資525萬。計劃硬化機耕路4公里,投資250萬元;建設渠道2.4公里,投資60萬元;管池工程投資215萬元。3.四楞埡口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面積3000畝,投資450萬元。建設溝渠4公里,投資100萬元;硬化機耕道路3公里,投資180萬元;建設管池工程共4件(草把地、里水洼、蠻旦山、鍋底塘),投資170萬元。4.花椒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面積4000畝,投資600萬元。硬化機耕道5公里,投資300萬元;花椒大溝除險加固4公里,投資50萬元;以花椒大溝為主線布置管池工程,投資250萬元。5.里格楞片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面積4000畝,投資600萬元。硬化機耕道6.3公里,投資380萬元;管池工程投資220萬元。
(四)“十四五”發展戰略舉措
1.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美麗邊城建設。狠抓污染防治。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打好污染防治大仗、硬仗、苦仗,為全鄉各族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使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改造提升”和“清四亂”整治行動。全面推進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清運處理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確保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全面達標。加強水生態保護,強化河湖庫渠綜合治理,加快推進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完善常態化巡查機制,深入實施“河長清河”行動。加強面源污染整治,加快城鄉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完成縣級下達的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優化生態環境。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確保環境監管責任全覆蓋。扎實抓好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堅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配合做好怒江國際重要濕地保護項目申報工作,扎實開展生態環境執法,加大環境、土地、礦產資源綜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和查處違法行為。強化資源保障。扎實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審計。持續推進“兩違”建筑整治,健全完善防控“兩違”建筑長效機制。嚴守生態紅線,嚴厲打擊自然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抓好土地整治和礦山轉型和升級,加強礦產資源監管,加大資源開發和保護力度,嚴格落實礦業權審批聯勘聯審和礦山生態環境綜合評估制度。
2.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統籌處理好鄉村振興“五種關系”,實施好“六個重點”,堅持好“七個拓展”,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奠定堅實基礎。全力實現產業振興。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支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切實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立足本鄉特色優勢,鞏固發展糧食、煙草、畜牧三大傳統產業,持續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不斷擴大特色農業基地規模。延伸澳洲堅果、芒果、青花椒、桔子、紅豆杉、草果等特色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全力實現人才振興。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實施人才培養工程;抓實新時代農民素質提升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圍繞農業產業、鄉村旅游、“互聯網+”等業態,支持鼓勵本土人才創業就業。精準引進懂鄉村發展規劃、懂農業技術、懂市場銷售、善于治理鄉村的復合型人才,將現代新科技和本地農業有機結合。全力實現文化振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設,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高度的鄉村文化自信。積極開展改陋習、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鄉風文明評議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群眾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全力實現生態振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村環境突出問題綜合治理。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和完善農村公共設施為重點,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通過“規劃”“綠化”“美化”等措施,把鄉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全力實現組織振興。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實現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力補齊基礎短板。加強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保護,堅持“民族團結示范鄉鎮”創建,注重以特色文化增添鄉村魅力。加快鄉內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村組道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全力創建“四好農村路”;創新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管護辦法;切實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促進城鄉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3.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全力保障民生安全。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鄉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沖擊,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木城地處邊境一線,抗疫壓力仍然巨大。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廣泛深入持久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落實3戶5戶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健全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特別是結合在全鄉開展“清垃圾、掃廁所、勤洗手、凈餐館、常消毒、管集市、眾參與”為主題的愛國衛生“七個專項行動”,確保2020年底全鄉衛生狀況得到明顯改觀,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打下堅實基礎。
4.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實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內部管理,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協調發展,學前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100%、100%、60%以上。抓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積極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健全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全面提升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水平。加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中醫藥傳承創新,著力打造中醫藥示范點1個。全面推進“新家庭計劃”,促進人口質量均衡發展。健全居家與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積極配合實施社會足球場建設工程,確保在建社會足球場建設完工。抓穩就業創業增收。全力穩定就業總量,提升就業質量,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加強勞動關系監察工作,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深入貫徹實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嚴厲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完善城鄉社會救助、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重特大疾病醫療、臨時困難救濟救助力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抓實社會保障穩定。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提高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全民參保覆蓋率,切實解決廣大群眾“老有所養”問題。繼續加大對農村特困供養人員扶危濟困活動和弱勢群體幫扶的投入力度。開展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繼續抓好統戰、武裝、殘聯、老齡、雙擁、民族宗教、科協、檔案、保密、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工作。
5.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化平安木城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整合各類巡防資源,全面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區域排查整治。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堅決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形成長效常治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堅決打贏第四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完善立體化邊境防控體系建設,提升邊境管控能力。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促進社會治理更加有效、社會秩序更加良好。抓實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機制,開展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重點問題、重點人員穩定問題的排查。落實好矛盾糾紛“三級三次”調處、領導干部包案化解和接訪下訪制度,強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加強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完善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做好非洲豬瘟等疫情的防控工作,深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切實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入抓好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食品藥品、煙花爆竹、農機、農房建設等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從嚴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狠抓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和重點專項整治,確保安全生產和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有進展。緊緊抓住龍陵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歷史機遇,立足木城全縣唯一的民族鄉鎮特有優勢,年底前,實現主要創建指標、考核驗收指標全面達標。下大力氣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樹立保護和傳承意識,保護、發掘、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風俗和建筑,力爭每個世居少數民族都有1項以上傳統文化項目得到保護和發展。同時整合項目、資金和資源,配合打造木城集鎮、馬鹿塘、光坡、坪子寨、等養邊境小康村、富寶民族文化活動廣場“黨建+民族文化”示范亮點;協調推進各村(社區)、中心學校、宗教活動場所、邊防連、邊境派出所、衛生院等重點單位及場所民族文化氛圍營造工作,打造彝族香堂人、傈僳族文化氛圍濃郁的特色鄉村。
6.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建設人民滿意政府。2020年,面對發展新任務、群眾新期盼,我們將繼續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圍繞為民務實清廉政府建設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干”。進一步加強憲法和法律法規學習,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履職,提高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