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0-0-03_A/2016-1021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木城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發展規劃 | 發布日期 | 2016-10-21 |
| 文號 | 瀏覽量 |
中共龍陵縣委辦公室:
2011年以來,木城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十二五”規劃目標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鄉情,依托區位和資源優勢,主攻農業、民族文化產業等各項工作重點,有力推動了全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較好的完成了各項目標?,F將我鄉“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總結及今后工作思路措施報告如下:
一、“十二五”期間及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一)“十二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及經驗。
“十二五”以來,木城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圍繞全縣“農業穩縣、工業富縣、文化旅游名縣、科教興縣”四大戰略,大力實施提升農業、培育工業、打造民族文化、科教興鄉四大戰略,突出穩定發展糧食、畜牧傳統產業,鞏固提升烤煙、甘蔗、咖啡、茶葉等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核桃、石斛等特色產業,抓好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與保護,全面落實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建設,全面實施興邊富民片區綜合示范工程,民放團結示范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圓滿完成了“十二五”各項目標任務,社會穩定,邊境管控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保持穩中有升的良好發展態勢,為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經過五年的努力奮斗,全鄉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一是經濟持續增長。2015年末預計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4455萬元,比2010年的12598萬元增94.12%,年均增長18%,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速最快的時期。二是預計財政收入達到420萬元,年均增長16%,三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52萬元,比“十一五”來增長152%,年均增長19.52%。四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04元,年均增長25%。五是三次產業結構由量的漸變轉化為質的突破,比重由2010年10.5:12.1:17.4調整為2015年50.6:20.3:29.1。六是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突破。森林覆蓋率達72%,比2010年提高7.8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為38.6%,比“十一五”末提高24.3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7‰,總人口9126人。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放團結、邊疆穩定、邊防鞏固的良好局面,同時,被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十二五”以來,我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富貴的經驗,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制定科學發展規劃。鄉人民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制定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及重點建設項目規劃67個,規劃總投資1.4億元,為爭取國家支持木城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依據。帶動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52萬元,改善了農業、農村、水利、公路交通、城鎮及社會事業發展條件,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堅持改革開放,改善基礎條件,營造環境。5年來,鄉人民政府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改善基礎設施,營造環境條件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一是以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興邊富民工程片區綜合示范項目成效明顯,改擴建瀝青路面道路97公里,彈石道路54公里,全鄉通車里程達197公里,比“十一五”末增76公里,公路路面等級有了較大提高,自然村通達能力大大加強,全鄉建制村道路通暢率達100%,自然村道路彈石硬化率達85%。5年來,解決了3600人飲水安全,自然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0%。改擴建灌溉渠道9條58公里,新增灌溉面積0.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2萬畝,水利化程度達到35%,比“十一五”末提高12.8個百分點。
3.堅持支柱產業培植,優化產業結構。一是糧食生產穩定發展,2015年播種面積穩定在17000畝,產量達255萬公斤,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證。二是特色產業得到鞏固和提升。2015年烤煙種植面積優化提升為4722.2畝,預計交售煙葉11800擔,產值1650萬元;甘蔗面積發展到7200畝,產量達3.2萬噸,產值達1270萬元;咖啡面積發展到6063畝,干果產量130噸,可實現產值195萬元,年均增長0.9%,茶葉面積2262畝,產量210噸,產值330萬元,核桃、石斛產業得到加快培植,到2015年累計全鄉核桃種植規模達33290畝,掛果面積2100畝,產量達241噸,產值達140萬元,年均增長16%,石斛種植面積達13.6萬平方米,產量達42噸,產值達380萬元,年均增長12%。通過特色產業培植,強力拉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二是工業培育穩步推進,木材加工、咖啡初加工、茶葉加工、石斛加工等農林產品加工穩步發展,完成產值980萬元,比“十一五”增長625萬元,年均增長35.2%,培植35KW變電站站1個,通過工業企業的培植,有力促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三是民族民間文化及旅游工程穩步推進。大力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工程。5年來,投資700余萬元,實施里格擺、樺桃林、鍋底堂、下蠻旦、坪子寨、馬鹿塘等自然村民族團結示范村建設項目,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少數民族村特色產業穩步發展。挖掘整理了彝族、傈僳族民間小調50首,音樂作品2首,年投資20萬元,制作了光碟。組建了4支民間業余文藝表演隊,舉辦表演30場次。投資120萬元,建成群眾體育健身籃球場5塊,為群眾開展文體活動奠定了基礎。在公路交通、餐飲設施改善拉動下,2015年全鄉接待國內外游客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50萬元,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200萬元,完成“十二五”規劃的115.6%,年均增長10.1%。
4.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創建和諧,維護穩定。鄉黨季政府始終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來抓。一是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皟苫背晒玫竭M一步鞏固和提高,幼兒教育、成人技術教育全面發展。“兩免一補”政策有效落實,中小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明顯提高。二是衛生保健事業穩步發展,醫療保健條件明顯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農民參合率達100%。三是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參保率達98%。公租房建設取得新突破。四是社會管理不斷完善,發展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得到處理,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和安定團結。
(二)2015年工作開展情況(1—8月)
1.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林地、山地多,生態植被、環境氣候好的資源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走“特色化、規?;?、產業化、生態化”路子,實施“穩糧、控煙、提蔗、栽樹、種草、養畜”工程,打造糧食、煙草、甘蔗、畜牧、林果五大產業。
農業生產上,上半年6124畝水稻,7000畝玉米大春糧食作物全部播種下地,長勢良好;重點對木城優質水稻品種“冬谷”進行選擇性保護培育種植16畝,打造樹立品牌效益;按照縣級下達收購煙葉1萬擔任務,舉全鄉之力認真落實煙葉生產、收購各環節工作,目前,早植煙收購正在有序進行,夏煙中耕管理正在全面落實;采取扶持培育大戶、流轉土地、坡改梯等主要措施完成甘蔗新植面積1945畝,力爭實現甘蔗產量3.2萬噸以上;對絞股藍、散黃草、何首烏、黃精等中草藥進行保護性人工栽培實驗全面啟動,下一步積極探索加大冬季農業開發力度,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扶持,在適宜區域推廣煙后豌豆、蔬菜種植,增加群眾經營性收入。
林業產業上,以繼續深入推進綠化荒山行動為抓手,計劃完成夏季造林2265畝,其中澳洲堅果1230畝、糯橄欖500畝、油茶補植補造485畝,抽針改闊50畝。目前,夏季造林工作全面鋪開,已完成860畝;完成全鄉“圍村依路”植樹約12700株。引導石斛產業良性發展,積極摸索林畜結合發展路子,按照“石斛搬進樹林、林下雞羊成群”的效應,完成仿野生種植0.5萬平方米,集約化種植3萬平方米,全鄉石斛面積達13.5萬平方米。計劃發展種植鹽膚木樣板50畝。
畜牧產業上,以黃山羊、生豬為重點,新建肉牛養殖場1個,建成運行大坪子、馬鹿塘2個標準化黃山羊養殖小區,黃山羊養殖發展勢頭良好,開展能繁母豬投保 1800頭,做好動物防疫及檢疫工作,大牲畜存欄5100頭,出欄400頭,生豬存欄19100頭,出欄11900頭,黃山羊存欄9500只(位于全縣前列),年出欄4000只,肉類產量1460噸,實現產值4703萬元。全鄉5個村(社區)全部 “脫殼”,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14個。
2.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集鎮建設。全鄉集鎮建設成效初現,木城加油站已簽訂項目招商協議,土建等前期準備工作全面完成;總投資1325.6萬元的木城邊貿市場建設有序推進;樺桃林集貿市場已投入使用;投資3200萬元的木城供變電站正式投運;集鎮供水、垃圾集中處理規范運行;統籌城鄉工作有序推進,界河治理、公養河流域土地整治項目得到市、縣發改和水務部門高度認同,中漲河橋即將建成完工。村組建設。全鄉5個村(社區),51個村民小組,全部實現道路通村通寨,有兩條毛路,其余道路全部為彈石和水泥路面,有41個村民小組進行了新農村改造,建好活動場所29個。水利建設。安平大溝提升改造,光坡小溝除險加固,魚塘埡口煙水配套工程,鄭家寨、四楞、等養、蠻旦4件人畜飲水水利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四楞蠻坎山田溝、營盤山田溝、花椒大溝尾段除險加固,大谷地片區灌區渠道、等散山田溝、畢家田溝等一批水利工程已開工建設,老廠田溝、馬鹿塘田溝將于下半年開工建設,花椒片區電站田溝、坪子寨田溝建設已或批準。15年完成坡改梯土地717.9畝。大批基礎設施建成后,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將有大幅度提高,鄉村面貌將發生明顯變化。
3.注重增收節支,強化財稅管理。堅持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保重點的原則,從嚴預算,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吃透、用活金融信貸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扶持政策,力爭引進、培育、發展1戶鄉內農特產品加工企業。鞏固原有稅源,培植新興稅源,千方百計挖掘增收潛力。深入推進“三權三證”抵押擔保貸款工作,在土地和林地流轉、合作股份上下足功夫,激發村組發展活力,壯大集體實力。
4.保障改善民生,增進群眾福祉。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盼,我們要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認真辦好惠民實事,認真落實各項惠民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實惠和發展機會,織好保障民生安全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修訂完善鄉內教師培養培訓和流動機制。繼續抓好鄉中心幼兒園、花椒村完小整校建設、烏木寨村完小學生宿舍樓等重點建設項目,力爭9月全部投入使用,鄉中心幼兒園年內正式招生,爭取魚塘埡口村完小綜合樓及師生宿舍樓等一批校建工程實施,盡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照“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樂民”的目標要求,推進村、組文化活動場所申報建設,棠梨坪、上弓背、等養等村組活動場所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打造、推出一批反映彝族傈僳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精品,積極發展民族文體項目活動,籌備參加好全縣文藝匯演。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鄉衛生院住院樓及職工保障房、烏木寨村和魚塘埡口社區衛生室建設項目年內按質按量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設得到加強,農村、城鎮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均達100%。新農合運行平穩,全鄉2146戶8626人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6%,上半年共就診12748人次,補償金額18.4萬元。認真落實計劃生育“獎優免補”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完成計劃生育系列保險投保1106戶,投保資金4.8萬元。新型城鎮居民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7%和88%。加大民政扶持力度,上半年向89人發放城市低保金17.7萬元,向2272人發放農村低保金19萬元,向156戶五保戶發放低保金9.7萬元。發放救災救濟糧15噸,城鄉醫療救助22人次,支出資金2.5萬元,有效緩解了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836人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426人次;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鋪開;“三權三證”抵押貸款工作有序開展;貧困對象建檔立卡數據錄入工作圓滿完成;全年發放小額扶貧貼息、創業、紅色信貸、失業人員擔保貸款共計1000余萬元;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成績顯著,被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此外,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軍政軍民團結,老干、外事、老齡、郵政、通訊等事業扎實開展,工會、共青團、婦兒、檔案和統計工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氛圍更加濃厚。
繼續抓好外事、統計、民兵、檔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工作,促進各項事業全面、均衡發展。
5.加強精細管理,維護邊境穩定。繼續深化“平安木城”建設,全面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規定,堅持管行業、管業務、管生產經營必須同時管安全,推進重點領域專項安全整治行動,堅決遏制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繼續完善全鄉各類防災減災應急體系建設,強化應急演練,提升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能力。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嚴明紀律,嚴格執法,保持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繼續提升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拓寬暢通訴求表達渠道,落實全鄉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工作機制,加強法律援助,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6. 基層組織建設。鄉黨委下設5個黨總支部,31個農村支部,4個鄉直支部;共有黨員468名,其中,35歲以下黨員154名,女性黨員84名,少數民族黨員165名,大專以上學歷黨員81名。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情況。木城社區:一是通過將村委會閑置房屋對外出租增加經濟收入,該項收入0.84萬元/年;二是對集鎮自來水進行維護管理,收取自來水管理費,該項收入1.5萬元/年;三是對集鎮街道進行維護管理,適當對趕集經商戶和沿街住戶收取集鎮衛生管理、垃圾處理費用,該項收入2.5萬元/年;四是經營好村集體黃山羊養殖,目前黃山羊存欄100只,預計今年可出欄30只,可收入4.5萬元;五是利用財政扶持資金和村干部入股形式,今年下半年重點做好農資直銷店的建立及運營工作。魚塘埡口社區:一是盤活土地資源,將村委會閑置土地及草原對外進行轉包、承包,獲取經濟收入,該項收入2萬元/年;二是依托邊境特色農貿市場的建設,收取集貿市場衛生管理費,此項可獲取經濟收入0.36萬元/年。三是鄉黨委政府牽頭,社區將100畝集體土地流轉出來,種植堅果50畝、糯橄欖50畝,鄉林業站負責供應苗木、技術指導及市場銷售,由多戶群眾投工進行種植管理,最終收益為村集體及管理群眾共享。四是利用財政扶持資金和村干部入股形式,積極籌備建立村辦農特產品加工作坊,將實體經濟真正的運作起來。花椒村:一是通過孟雅寺茶廠股金分紅收入0.7萬元/年;二是茶地轉讓地租0.3萬元/年;三是工業林收入0.4萬元/年。烏木寨村:一是通過將閑置集體土地、森林采用對外承包的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0.8萬元/年;二是經營管理樺桃林集貿市場和鋪面出租收入達2.5萬元/年。老滿坡村:經營烤煙育苗場,集體經濟收入2.2萬元/年。
7.扶貧開發有力推進。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后,我鄉把扶貧工作作為學習和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及“三嚴三實”和“忠誠干凈擔當”的一項重要舉措,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召開會議進行研究,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鄉扶貧開發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明確一名班子成員負責,抽調一名工作人員組織落實“掛包幫”“轉走訪”工作,通過會議、短信、廣播大力宣傳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措施辦法、進展情況和工作成效,當前已完成“掛包幫”組織機構設置、方案制定、掛包對象名單等工作,“轉走訪”工作正在有序開展,10月底前完成第一次“轉走訪”任務。
主要措施及成效。一是抓好貧困戶建檔立卡。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組織人員全面開展到村到戶的貧困摸底調查,識別貧困村(社區)4個(其中木城社區為重點民族村),識別貧困戶887戶,3343人;二是培植特色產業,凸現增收亮點。實施龍陵縣木城鄉2013年度財政專項產業扶貧黃山羊養殖項目,爭取上級扶貧資金補助100萬元。該項目覆蓋全鄉5個村18個村民小組,扶持50戶養羊2000只,發展養牛示范戶1戶,養殖肉牛32頭。項目建成后,脫貧致富增收效果明顯,項目區貧困農戶每年增加純收入3.2萬元,同時解決50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三是加強知識培訓,提升勞動技能和發展空間。截至目前,我鄉共舉辦培訓200余場次,培訓貧困群眾達7400余人次;四是結合“小額信貸”,實施精準扶貧。今年共發放各類貸款1000余萬元。
二、“十三五”及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
(一)工作思路
“十三五”規劃及2016年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科教發展”四大戰略,扎實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新型城鎮化、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四化進程。著力構建“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和培植新興特色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對內對開放、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環境、加強法治建設和黨的建設”六大支撐體系,努力打造木城成為龍陵縣高原特色產業基地,農林產品加工基礎,面向緬甸的物流及商品、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龍陵緬甸通道上重要集民族傳統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綠色多位一體邊貿型特色小鎮,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和法制和黨和建設協調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任務
1.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建議為: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6‰以內。
2.“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總量:
——生產總值(GDP)規劃2020年達到47990萬元,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長17.8%。
——財政總收入達到960萬元,年均增長2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240萬元,年均增長16%。
——全鄉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12390萬元,貸款余額9345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4%和12%。
結構調整:
——以農林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5.8%調整為2020年的15.1%,實現農產品加工工業增加值2500萬元,平均每年增加5.02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水平達到48.5%,平均每年增長0.9%。
城鄉居民生活: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267元,年均增長18%。
可持續發展:
——2020年總人口達到1256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6%以內。
——森林覆蓋率74%,增加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全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達8年,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福祉和權利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更趨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公信力和行政交通明顯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邊境交易達到2000萬元,年均增長15%。
(三)“十三五”重點產業發展規劃
1.第一產業
規劃到202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億元。其中:農業(種植業):規劃實現產值1.12億元,年均增長14%,重點突破7項產業發展:一是穩定糧食產業;二是鞏固提升甘蔗產業。發展甘蔗種植面積1.2萬畝,實現總產量5.8萬噸,產值2500萬元。三是提升烤煙產業,穩定種植面積4700畝,收購煙葉1萬擔,產值1600萬元,四是提升茶葉產業,穩定茶葉面積3000畝,實現總產量250噸,產值達380萬元。五是提升咖啡產業,穩定咖啡面積8000畝,實現總產量300噸。六是加快發展蔬菜產業。七是大力發展重樓等中草藥種植產業,新發展種植中草藥5000畝,實現總產值1800萬元。
林業:規劃實現產值0.9億元,重點突破7項產業發展,一是培植核桃產業。二是做強做大石斛產業。三是加快管護堅果產業。四是管護糯橄欖。五是發展辣木產業。六是加速發展鐵刀木薪炭林產業。七是發展鹽膚木產業。
畜牧業:規劃實現產值0.9億元,重點突破4個畜禽發展;一是發展黃山羊產業。
漁業:規劃實現產值0.08億元,重點加快稻田養魚發展。
2.第二產業規劃到2020年實現第二產業產值0.6億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農特產品、中藥材、食品加工,配合全縣規劃做好水電公司建設。
3.第三產業
規劃到2020年,實現第三產業產值1.1億元,重點加快發展四項產業:一是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二是服務業,大力發展通信、信息、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居民服務,公共管理服務業。三是發展勞務輸出業。四是加快發展民族文化產業。
(四)今后五年發展的主要措施
1.抓牢項目拉動經濟社會較快發展
加大投資力度,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拉動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有效拉動經濟增長?!笆濉鼻捌谝_保國家投資方向對應的建設項目順利完成并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水利交通、扶貧、移民后期扶持、民族團結示范、興邊富民片區綜合示范、生態環保、節能降耗、新型城鎮化、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領域傾斜。為確保目標實現,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從2016年起,對“十三五”規劃項目實行分年、分批、分類安排項目前期工作,組織力量,籌集財力,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項目咨詢機構開展項目前期測設工作,爭取盡早進入實施階段。為確保投資增長奠定基礎。二是要高度重視項目申報專項工作。要緊緊圍繞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一帶路”云南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戰略、中央預算內投資興邊富民工程片區綜合示范、云南省邊境一線省級財政專項資金興邊富民片區綜合示范、省市縣扶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區后期扶持、民族團結示范村、農村危房改造、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戰略機遇,加大力度爭取國家、省、市、縣對項目建設立項和無償資金扶持。三是高度重視項目管理工作。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管理程序,抓好項目建設的投資、進度、質量控制、安全、合同和信息管理,協調好來自各方利益群體關系。確保項目順利實施,要認真落實項目“五制”,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推動項目按期建設,及時并長期發揮效益。
2.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產業
要立足木城是農業鄉的實際,始終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有力抓手,以生態化標準定位農業、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化思路發展農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主導產業向最適宜區集中,打造鮮明的優勢產業。鞏固提升糧食、烤煙、甘蔗、茶葉、咖啡,發展壯大核桃、石斛、畜牧業,加快培育發展堅果、糯橄欖、辣木、果蔬、稻田養魚、林下種養業。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擴大農業發展成果。加快發展重樓、散黃草、何首烏等中草藥材產業,把木城鄉建成龍陵縣中草藥村主要種植基地。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發展農業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支持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農業莊園、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做好核桃、堅果、糯橄欖、蔬菜、畜牧等循環生態農業產業園區規劃工作,培育茶葉、核桃、石斛、中草藥、野生菌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支持企業申報注冊商標,加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力度。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運用,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提升農產品市場綜合競爭力。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改善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條件。
以提質增效為目的,推動農業產業化。一是切實加快優質糧食18000畝,甘蔗1.2萬畝,烤煙4700畝,茶葉300畝,咖啡 5000畝,核桃3.5萬畝,石斛4.2萬平方米,堅果6000畝,辣木3000畝,糯橄欖5000畝,蔬菜3000畝,中草藥5000畝和肉牛9500頭,生豬24500頭,家禽4.2萬只,黃山羊2.3萬只等農產品基地建設步伐。
3.夯實基礎,增強發展后勁
以加大農業農村投入為動力,抓住國家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機遇,夯實農業基礎。一是突出抓好水利基礎設施。規劃投資1.2億元,實施老滿村片區安定大溝險段改造、楂子樹田溝改造、烏木寨村片區、楊光溝、藻刀山田溝、莫家溝發行等工程6件,全長43公里。實施等養、興坡壩塘除險加固工程,計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600畝,改善灌溉面積12000畝,水資源利用率達到16%以上,水利化程度達到46%;二是大力建設高穩產農田,規劃投資4.6億元,重點實施興坡、樺桃林、橄欖寨、花椒、蠻旦、大谷地、干溝坡、等養山、青樹坪子、老廠山、小中山等土地坡改梯田8000畝,實施公養河、木城河、中漲界河治理及土地整治及復墾項目。建設不同層次的高穩產農田12000畝。改造中低產田6000畝,實施水改旱作物示范工程5000畝;三是解決5600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重點實施花椒村和老滿坡安全飲水水源建設工程,實施木城集鎮應急水源工程。四是大力實施鄉內道路暢通工程,提高路網質量,提升改造連接縣組長公路的鄉村、村組混凝土道路,規劃投資5200萬元,重點是花椒三合至小里箐,軋花廠至綠根河口、蠻旦至新安寨、木城村至村民小組、魚塘埡口至包包寨等8條,全長64公里。五是著力推進互聯網進村入戶網絡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實施國家專項資金,省級財政專項資金興邊富民工程25項。六是積極向上匯報、申報實施重大項目建設,重點是:勐堆水庫和生產河水庫建設,S217省道三達地至隔界洼二級公路建設,木城集鎮改造和木城邊境集貿市場二期工程建設,木城邊境口岸(等慕大橋)建設。為把木城建設龍陵縣邊貿型特色小鎮奠定基礎。
4.保護生態,建設美麗木城
要重視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深入開展綠化荒山行動,切實抓好以封山育林和以農田路、水網為重點的立體區域綠化,以房前屋后為重點的庭院綠化,加強資源林政管理,加大天然林、生態公益林和退耕還林和草地保護力度,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和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加大彝族、傈僳族傳統服飾、音樂、舞蹈、樂器、語言、文字、祭稻節、火把節、刀桿節的整理,挖掘開發與保護,實現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互動發展。一是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把大滾塘風光、麻場洼瀑布、烏木山萬畝草山、怒江峽谷、異國風光生態旅游作為全市、全縣旅游項目進行招商引資開發,著力發展生態旅游。二是依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少數民族人文旅游。木城鄉彝族傈僳族聚居的鄉情,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資源,彝族傈僳族仍然傳承著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傈僳族服飾、火把節、祭稻節、刀桿節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價值,胡萬才、王云常、李春保獲得了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榮譽。此外,境內有古金礦冶煉和石器遺址。依托這些人文資源優勢,進一步抓好挖掘整理和開發保護兩個關鍵環節,著力發展具有厚重文化感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以福澤群眾,增加收入。依托生態保護和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努力把木城鄉建成滇西沿邊環線旅游的重要驛戰,龍陵縣生態休閑旅游勝地和生態民族文化旅游之鄉。
5.改善民生,建設幸福木城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學校危房改造工程,排除危房1.2萬平方米,新建校舍6.7萬平方米。鞏固提升“兩基”成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將學前班兒童全部納入營養餐改善計劃;加強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確保校園安全,扎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醫療保健水平。加強鄉、村兩級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新建魚塘埡口、木城、花椒、老滿坡4個村衛生室工程,加大衛生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切實提高醫療保健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鄉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確保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重視婦女兒童工作,促進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參保率達95%以上,開發就業崗位1200個;轉移農村勞動人3600人次,切實解決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問題。認真落實城鄉低保、重點優持對象、高齡老人定補政策,加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綜合服務體系,加強敬老院管理,提高服務水平。繁榮文化體育事業,鞏固國家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完善鄉、村、組三級公共文化體系網絡建設,全面提升全民文化和身體素質。深入推進改善民生工程,一是扶貧開發。推進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扶貧安居、易地扶貧搬遷、整枝推進到村到戶,切實做到精準扶貧;二是實施中央預算內資金、省級財政專項資金興邊富民工程片區綜合示范項目,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農田水利、進村道路、人畜飲水等工程。三是實施民族團結示范村建設;四是實施移民后期扶持產業、道路、水利等工程。五是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力爭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2億元以上,有效解決2526人的貧困問題,使全鄉群眾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6.依法治鄉,建設法治木城
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建設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困難法律援助,抓好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扶。堅持系統、依法、綜合、源頭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化解矛盾,讓法律成為公民權益的守護神,完善鄉、村、組三級聯動和人民理解、司法三調對接工作體系,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強網絡化管理,確保80%以上的村(社區)和50%以上的村民小組,創新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深入開展禁毒防艾人民戰爭,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創業、創新、陽光、誠信、智慧和人民滿意的政府,德法并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強化道德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