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0-0-/2022-0107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木城鄉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日期 | 2022-01-07 |
| 文號 | 瀏覽量 |
——2022年1月5日在木城彝族傈僳族鄉第十一屆人民代表
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鄉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及十屆人民政府工作回顧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鄉人大、鄉政協活動組的監督支持下,鄉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充分調動和凝聚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疫情防控精準有力、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實現“十四五”平穩開局。2021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3.17億元,增9%。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22萬元,其中:本級財政稅收收入388萬元(增值稅130萬元、煙葉稅258萬元);上級財政補助收入6334萬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644萬元、專項轉移支付收入5690萬元)。2021年預計實現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42億元,增9.23%,金融機構貸
款余額8251萬元,增21.84%。預計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705億元,增10%。預計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7元,增9%。
過去五年,是木城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團結和帶領全鄉各族人民,扎實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強邊固防、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邁出新步伐。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9.2%,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1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3.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6.1%,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年均分別增1.85%、2.45%,農村經濟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9.3%、10.1%。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脫貧事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935戶3618人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實現動態清零,“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部消除,徹底摘掉貧困鄉“帽子”,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多措并舉穩崗就業,持續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全鄉174戶601人“三類”(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突發嚴重困難)監測對象,消除返貧致貧風險80戶293人,其余監測對象均逐戶逐項落實幫扶措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序推進,制定《木城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2021—2025年)》,規劃實施鄉村特色產業幫扶、穩定就業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等項目170個,估算投資5.4億元。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發展產業推動就業,群眾增收成效顯著。始終堅持調結構、促轉型,大力鞏固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轉移就業。傳統產業持續向好。2021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1萬畝,產量737萬公斤;烤煙種植面積2963畝,交售煙葉8000擔,實現產值1229.6萬元;香料煙種植面積560畝,交售煙葉1536.2擔,實現產值187.26萬元;甘蔗種植面積4264.6畝,產量1.493萬噸,實現產值627.12萬元;茶葉種植面積2332畝,產量200噸,實現產值400萬元;核桃種植面積1.4萬畝,鮮果產量131.56噸,實現產值79.06萬元。畜牧產業快速發展。2021年畜牧產業總產值8000萬元,肉類總產量1900噸,禽蛋產量22.5噸,大牲畜存欄8700頭匹,出欄961頭匹,產值942.9萬元;生豬存欄2.14萬頭,出欄1.24萬頭,產值3840萬元;黃山羊存欄1.36萬只,出欄1.17萬只,產值1980萬元;家禽存籠4.66萬羽,出籠4.29萬羽,產值320.42萬元。特色產業穩步提升。2021年底澳洲堅果種植11000畝,產量8.12噸,產值123.8萬元;咖啡種植6100畝,產量655噸,產值851.5萬元;石斛種植380畝,鮮條產量50噸,產值153.4萬元;完成青花椒種植1967畝,其中規模連片種植500畝;完成芒果種植2430畝,投產120畝產值90萬元;養殖中華蜜蜂964巢,產值39.44萬元。轉移就業成效顯著。積極開發生態護林員、地質災害監測員、保潔員、護邊員、界務員、疫情防控員等公共服務崗位。大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五年來累計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14986人次,組織勞務培訓7497人次。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改革創新,發展潛力全面增強。始終堅持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增動力、以開放激活力,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財稅金融、農業農村、醫療衛生、殯葬改革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效明顯,“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政府權責清單全面落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突破,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夯實基礎,農村環境全面改善。累計改擴建瀝青路面道路27公里,混凝土硬化道路54公里,全鄉通車里程達197公里,公路路面等級大幅提高,建制村道路通暢率100%,自然村道路彈石和混凝土硬化率85%。扎實開展人畜飲水工程改造,有效解決3600余人次飲水安全,自然村自來水普及率100%,改擴建灌溉渠道9條58公里,新增灌溉面積6000畝,改善灌溉面積1.2萬畝,水利化程度達到35%。累計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自然村項目16個,投入資金1280萬元;實施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專項資金項目,投入資金9600萬元;實施省級重點示范村建設5個,投入資金1000萬元;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省級財政興邊富民專項資金項目1個,投入資金4200萬元;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1個,投入資金300萬元;實施脫貧攻堅精準扶貧項目17個,發放小額扶貧貼息貸款500萬元;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投入資金3200萬元;實施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420萬元;實施電信、寬帶、移動信號工程,投入資金860萬元;實施薄弱學校建設工程,投入資金320萬元;實施邊境通道建設工程,投入資金2000萬元;實施龍陵縣木城鄉木城社區興邊富民邊境集鎮道路建設項目,投入資金860萬元。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民生福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始終堅持把群眾最關心關注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第一任務,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守土一方”的第一責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就,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防聯控機制充分發揮,“打防管控建”一體化治理體系基本實現,抵邊聯防所、非永久性物理隔絕設施、立體化技防工程完成建設投入使用,邊境管控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做到疫情“境外不輸入、本地不傳染、疫情不外溢”。辦學條件、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實現“985”工程院校學子“零突破”,素質教育進一步得到加強,本級財政對教育投入逐年增加,5個村(社區)數字化實現全覆蓋,學校籃球場、足球場等附屬設施不斷完善。建立健全“獎、助、貸、補、免”多位一體教育資助體系,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幫扶力度,有效杜絕輟學打工等現象。認真推進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全力滿足留守兒童“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順利承辦保山市2019年傈僳族“闊時節”,組織舉辦“火把節”,“三弦琴”“土巴拉”等民族傳統文化樂器得到廣泛宣傳。社會保障不斷加強,累計支出各類專項救助資金2288.43萬元。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及新農合參保人數、比例不斷上升,累計參保77500人次,參保率99%以上,建檔立卡人口實現100%參保。成功創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和16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自然村。嚴厲打擊各類跨境違法犯罪行為和黑惡勢力,加強對涉緬婚姻家庭常態化管理,加大各類矛盾糾紛調處力度,全鄉無群體性事件發生,無到縣、市上訪現象。“七五”普法順利實施,完成5個村(社區)“無訴訟社區”創建,建成人民調解委員會6個。應急救援、防災減災等工作全面加強,火災、水澇旱災、食物中毒、道路交通等安全事故得到有效處置,五年來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綠色發展,環境質量全面提高。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污染防治行動成效顯著。穩步推進公益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完成全鄉105株名木古樹掛牌保護,深入推進水源林、公路沿線、怒江沿岸等區域保護,扎實開展林長制、河(湖)長制和怒江旅游濕地保護等工作,生態宜居程度顯著提高。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化運營相結合方式對集鎮進行常態化、長效化管理,生活垃圾得到及時處置。農村“廁所革命”深入開展,基本實現農戶改廁工作全覆蓋。深入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和人居環境問題集中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五年來,我們致力于自身建設,履職能力全面加強。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不斷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扎實開展。始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認真貫徹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切實守好陣地、管好隊伍,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一崗雙責”,強化責任意識,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持續不懈糾正“四風”,堅持實督嚴管,加大紀律約束力度,創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拒腐防變能力。切實加強財政資金使用監管,不斷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資金使用效益穩步提升。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完成公務公車、公務出行改革,“三公”經費大幅下降。
各位代表,五年的奮斗步履鏗鏘、歷歷在目,五年的成績振奮人心、令人鼓舞。面對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艱巨任務,面對各類風險挑戰疊加交織的復雜局面,我們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頂住了巨大壓力,經受了嚴峻考驗,抓住了重要機遇,克服了困難險阻,贏得了新的發展,取得了殊為不易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的堅強領導、科學決策,得益于鄉人大、鄉政協活動組的有效監督、全力配合,得益于各村(社區)、各部門的攜手同行、傾力支持,得益于全鄉干部群眾勠力同心、團結拼搏。在此,我謹代表鄉人民政府,向全鄉各條戰線上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產業發展層級低,主要經濟指標增長乏力;二是受交通、地理條件等因素制約,招商引資困難,文化底蘊、區位條件等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發展后勁任務十分艱巨;三是稅源培植困難,稅源單一,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劇;四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壓力增大。境外形勢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禁毒防艾、邊境管控、社會維穩等形勢依然嚴峻。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頂住各種壓力,凝聚各方力量,采取更為堅實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二、十一屆人民政府時期主要工作
未來五年,是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五年,是推動木城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打基礎的關鍵五年。今后五年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黨中央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疫情防控、強邊固防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鞏固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全面建設黨建+強邊固防示范鄉鎮,現代化邊境小康示范鄉鎮,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凝心聚力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
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是:完成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生產總值年均增10%以上,農村經濟總收入增6%以上;財政總收入增3%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9%以上,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年均分別增3%、9%;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2%以上。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一盤棋”思想,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未來五年,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推進產業發展,增強鄉村振興動力活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圍繞“產業興旺”的目標,做大做強基礎產業、優質發展新興產業,深入推進“一鄉一特”“一村一品”,與周邊鄉鎮經濟發展形成互補,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在種植業上,持續鞏固糧食、“兩煙”、甘蔗、茶葉等傳統產業,推動澳洲堅果、咖啡、石斛、中草藥、草根豬、青花椒等特色產業有序規模優質發展。規劃建設加工基地建設項目5個,計劃投資1450萬元。在養殖業上,以肉牛和生豬養殖為主,推進黃山羊、毛驢、家禽等特色養殖。規劃實施生豬、肉牛養殖、糧改飼等項目32個,計劃投資1.74億元。在轉移就業上,認真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以開發公益性崗位、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式,規劃勞動力培訓,積極開發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勞動人員10000人次以上。在其他產業上,遵循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適度發展,促進各類產業融合發展。
(二)推進協調發展,加快基礎建設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進程。堅持規劃引領,建立完善“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全力以赴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圍繞“基礎牢固”的目標,在道路建設上,著力提升鄉村道路等級,不斷提高通達水平,規劃通村道路、村組道路改造提升項目52個,計劃投資8.17億元。在水利建設上,以提升人畜飲水質量和解決生產性缺水為重點,規劃人畜飲水、水利灌溉等項目40個,計劃投資1.24億元。在集鎮功能上,擴大集鎮功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方式,有效帶動社會事業健康發展,規劃興邊富民邊境集鎮建設項目4個,計劃投資2.25億元。在信息通訊上,著力推進互聯網進村入戶網絡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實施木城鄉農村新一代信息網絡覆蓋工程和烏木寨村平安建設信息管理中心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747萬元。啟動實施一批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項目。
(三)推進生態建設,找準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道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持之以恒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一批標志性戰役”。堅持山水林田湖泊草沙一體化保護,深入推進怒江沿線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烏木寨樺桃林、小新寨,木城社區下綠水等一批污水處理項目,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努力把木城建設成為全省、全市、全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環保的現代產業體系,加速綠色食品牌、綠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設,著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抓住全縣融入全省旅游區域建設機遇,著力依托本地和周邊資源優勢,加大項目申報力度,積極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和滇西邊境旅游目的地建設,持續開展全鄉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民族文化廣場建設規劃、特色村寨建設規劃等工作,著力抓好民宿客棧、農家樂、餐飲、鄉村旅游等,著力打造“天藍、水活、路彩、山綠、文厚”的璀璨木城。
(四)推進開放發展,主動融入服務國家省市縣發展戰略大局。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昆保芒瑞經濟帶為依托,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合作,增強連接南亞東南亞雙循環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推動境外投資合作,擴大跨境農業合作,推動木城全方位深度融入國家和省市縣對外開放大格局,以大開放帶動大發展,以大發展促進大跨越。積極向上申報爭取將木城邊境通道列為國家二類口岸建設支持范圍,培育發展邊境貿易市場和商貿中心。主動融入“滇西一體化”,深化與象達鎮、平達鄉、勐糯鎮、芒市中山鄉等周邊地區的交流合作。堅持內外需協調、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擴大招商引資,堅持“一盤棋”統籌招商、“一把手”帶頭招商、“一條龍”服務招商,吸引合適的企業入駐木城。
(五)推進強邊固防,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圍繞“鑄魂、堡壘、頭雁、先鋒、穩邊”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邊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鞏固邊民的國家意識、國土意識、國民意識、國門意識和國防意識,培養一批講政治、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的現代新型農民。進一步強化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體制機制,用好20公里國境線上的人防、物防、技防立體化防控措施,加快推進邊境通道、抵邊公路等項目建設,提升邊境管控水平。積極向上對接,規劃實施木城口岸、木城等慕大橋、木城邊境口岸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推進教育協調發展,優化教學環境,加快學校辦學條件提升改造工程,加快學前教育普及力度,新建幼兒園1個,健全完善教師隊伍激勵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持續鞏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鄉、村兩級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新建衛生院綜合大樓和魚塘埡口、花椒村衛生室。堅決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托幼機構,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持續發展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健全社會保障綜合服務體系。繁榮文化體育事業,鞏固國家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完善鄉、村、組三級公共文化體系網絡建設,全面提升全民文化和身體素質。積極申報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開發項目,加大扶持非遺傳承人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力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繼續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將全鄉所有沿邊行政村全部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境穩、黨建強”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食品藥品、道路交通等領域監管,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戰爭,全面推廣矛盾糾紛“三級三次”調處機制,著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接力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意義重大。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建議為:農村地區生產總值增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上年度基本持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9%以上,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增2%和7%左右。
實現以上目標,必須突出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持續拓深產業發展潛力。鞏固提升傳統農業,持續發展壯大畜牧業,加快培育特色產業,持續鞏固“兩煙”和甘蔗產業發展,確保完成烤煙交售8000萬擔,實現產值1100萬元;完成香料煙交售2000擔,實現產值280萬元。不斷擴大肉牛、生豬、黃山羊養殖規模,大力推動畜牧業發展,年內實現生豬存欄2.5萬頭、黃山羊存欄2萬只以上,新增肉牛存欄1000頭以上。鼓勵支持種養加一體化發展,推進石斛、咖啡、堅果、青花椒等產業協調發展,重點扶持咖啡堅果初加工、木城“土巴拉”土特產品種產銷等發展。充分挖掘自然、民族文化和人文資源,走差異化、特色化的路子,完善規劃、打好基礎。啟動開展全鄉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民族文化廣場建設規劃、特色村寨建設規劃等工作,合理開發利用特色民族傳統村落及特色村寨保護示范村建設,支持發展鄉村民宿旅游;注重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彝族香堂人火把節和傈僳族闊時節,開發彝族、傈僳族特色旅游商品;大力開展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工作,重點開發以怒江云海、烏木山萬畝草海、民族村寨等為主的特色旅游項目,打造“厚重”木城。
(二)持續加快鄉村振興步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一平臺三機制”,用好政府救助平臺,合力消除返貧致貧風險隱患;完善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農戶與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雙綁”機制,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完善股份合作機制,強化扶貧資產后續管理,支持村集體整合各類資源要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完善扶志扶智長效機制,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加大拓崗穩崗和轉移輸出就業力度。扎實推進鄉村振興,開展“干部規劃家鄉行動”,著力抓好產業和村莊規劃,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鼓勵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助力家鄉建設,完成4個村(社區)規劃編制。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圍繞生態宜居,以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完成農村無廁戶和衛生廁新建工作。圍繞鄉風文明,加大農家書屋和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強化婚姻管理服務,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移風易俗,培樹文明新風。圍繞治理有效,深入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全面提高鄉村善治和文明水平。圍繞生活富裕,全力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著力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加大土地流轉、托管、入股力度,推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三)持續壓實強邊固防責任。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壓緊壓實鄉村組責任,抓實抓細常態化防控舉措,落實落細“3戶5戶”聯防聯控網格化管理措施,切實做到“三個不發生”,堅決扛牢“不讓疫情過怒江”的政治責任,抓實疫苗接種,確保安全、高效、按時完成接種任務,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持續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加大跨境違法犯罪打擊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強化廣大干部職工和人民群眾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意識,增強邊民的國家認同感、國民榮譽感和國防責任感,不折不扣落實強邊固防各項措施,維護邊境和諧穩定。繼續壓實段長制,加強重點場所和重點人員管控,強化應急演練,嚴格落實“五個管住”,嚴把“外防輸入”責任關,織密“內防反彈”防控網,筑牢“村村是哨所、戶戶是堡壘、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線。
(四)持續夯實基礎發展底蘊。緊緊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目標任務,全面實施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集鎮加油站、等養邊境小康村、魚塘埡口公墓、烏木寨小學幼兒園和各村(社區)產業區道路硬化、農村生活“兩污”處理設施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進度。主動對接縣級編制部門,力爭將集鎮規劃開發區、重要產業、重大項目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調控范圍,保障項目用地,重點推進大青樹至綠根河、棠梨坪至芭蕉林、三合組至新坪組、新坪組至公養河、里格楞自然村進村道路等條件較差的一批基礎道路,爭取年內開工一批惠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重點圍繞強邊固防示范村創建、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建設、文化體育設施等項目,爭取年內開工并建成。
(五)持續建設生態美麗木城。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重點抓好公益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深入推進水源林、公路沿線、怒江沿岸等區域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林長制,抓實護林防火工作,提高森林管護水平。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劃定并嚴守基本農田、生態保護、集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銜接各行業發展規劃,為高質量發展預留足夠空間。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加大查處非法占用耕地行為。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及非煤礦山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濫采亂挖、非法開采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持續深入推進林長制、河(湖)長制,持續改善江河生態環境,抓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著力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能力,守護美麗生態家園。全面加強規劃建設審批管理、農村宅基地管理、整治違法違規建筑及廣告牌等。
(六)持續增強民生社會福祉。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前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100%、100%、60%以上。積極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健全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廣遠程醫療等“互聯網+醫療”服務。深入開展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促進轉移就業增收,全力穩定就業總量,提升就業質量,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繼續做好農民工工資拖欠整治工作。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提高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全民參保覆蓋率,繼續加大對農村特困供養人員扶危濟困和弱勢群體幫扶的投入力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繼續抓好統戰、武裝、殘聯、老齡、雙擁、民族宗教、科協、檔案、保密、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工作。
(七)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促進宗教和諧發展。構建“打防管控建”一體化治理體系。深入開展打擊整治涉恐、涉毒、走私、詐騙、偷越國(邊)境、越境賭博、槍爆等跨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邊境安寧。扎實推進“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綜合治理”守邊固邊工作模式及興邊富民工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行“三級三次”調處機制,扎實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行動,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落實重點人群排查包保管控責任,著力防范肇事肇禍和違法越級上訪。貫徹總體國家
安全觀,加強安全宣傳教育,扎實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論述,強化思想引領、把握輿論正確導向,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
守住輿論底線。完善應急管理體系,著力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道路交通、食品藥品等風險管控。
(八)持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強化法治思維,嚴守憲法和法律,大力推進政府工作規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健全完善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機制,加大政務公開力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持續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社會輿論監督,高效優質辦理好人大代表建議。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扎實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化以案促改,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履職,提高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營造清正廉潔的干事創業氛圍。
各位代表,“致廣大而盡精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鄉人大和鄉政協活動組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苦干實干、毅勇前行、共克時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