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2-8-/2016-1227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
| 公開目錄 | 績效評價 | 發布日期 | 2016-12-27 |
| 文號 | 瀏覽量 |
農業部科教司、江蘇省農學會:
根據《云南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政策落實延伸考核縣級指標體系》要求,龍陵縣基層農技推廣項目組認真組織產業專家、項目負責人、基地負責人等按照省廳要求對照對龍陵縣2016年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工作的推進和實施情況認真總結經驗,充分肯定工作成績,并按照縣級指標體系進行自評,現將龍陵縣2016年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及成效進行延伸績效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評總體情況
(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分值20分,自評分20分)
1、機構建設(分值4分,自評分4分)
以龍機編辦發〔2008〕27號文件、龍政辦發〔2012〕66號文件規范了事業單位設置,明確了縣級農業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管理和指導職責,建立了“縣鄉共管、以鄉為主”的管理體制,明確規定人、財、物“三權”歸鄉鎮人民政府管理,職稱評聘由縣行業主管局負責;鄉鎮機構改革后,在縣級設立農技推廣機構10個(不含種子管理站、農機監理站、農經站、農廣校和農機校),在鄉級設立10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10個畜牧獸醫工作站,都有組織機構代碼證,獨立事業單位法人證書。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還分別加掛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所有機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定明確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責,都屬公益一類,全額撥款機構。
2、隊伍建設(分值4分,自評分4分)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獸醫工作站定性為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將鄉鎮農技人員的工資和工作經費全部納入鄉級財政預算,人員工資統一由鄉財政按月打卡發放,績效工資發放與公務員津補貼同等對待,工資及工作經費的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穩定了農技隊伍。共核定縣鄉農技推廣機構事業編制268人(不含種子管理站、農機監理站、農經站、農廣校和農機校),實有234人,專業技術人員204人,占87.2%;其中: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80人,中級職稱81人,初級職稱42人,其他30人;鄉鎮農技人員到位率和在崗率為100%,做到人員編制不減,資產不流失,有辦公場所,有人辦事,建立了縣級農業部門管理和指導制度,實行年度績效考核管理制度。
3、條件能力建設(分值4分,自評分4分)
全縣10個鄉鎮農技畜牧推廣機構都有固定的辦公場所,辦公設施齊全,都配備下鄉交通工具。
4、制度建設(分值4分,自評分4分)
建立了知識更新培訓、農技人員聘用、多元化推廣、推廣責任制、績效考評等5個制度,并將“五項制度”上墻公布。
5、履職情況(分值2分,自評分2分)
通過對服務區域內的科技示范戶進行抽查,滿意率達100%,鄉鎮農技人員從事業務工作時間達80%以上。
6、組織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情況(分值2分,自評分2分)
本年度共組織3個科研教育單位和3個農民合作組織參與開展農技推廣服務。配合云南省農科院完成“云瑞505”和“云瑞688”為主要示范品種,在龍新鄉勐冒村開展20畝玉米產業極量創新示范,通過極量創新高產示范樣板,整合新型有機肥施用、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技術,開展玉米極量創新示范種植。
(二)項目實施情況(分值70分,自評分70分)
1、項目實施組織(分值13分,自評分13分)
根據《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報送2016年全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云農辦科〔2015〕208)文件和《云南省財政廳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提前下達2016年中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和計劃的通知》(云財農〔2015〕310號)文件的要求,結合龍陵實際,制定《2016年龍陵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成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龍農發〔2016〕19號文件),組建了專家組(龍農發〔2016〕22號文件),明確了項目實施組和專家組的職能職責,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格局;農業系統內有規范的合作機制,與財政部門溝通順暢;農業局與指導專家、指導專家與指導員、指導員與示范戶分別簽訂協議書,實行合同化管理;在方案上明確績效考評要求,下發績效考評通知項目進行績效考評;組織縣級專家和相關人員對項目進行全面檢查和電話抽查。
2、項目資金管理(分值10分,自評分10分)
2016年龍陵縣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120萬元,項目資金嚴格按照資金用途規范使用補助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管理,做到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對資金的報銷實行局長審批報銷制,分管領導審核把關制,技術指導單位領導簽字確認制,經辦人員負責制,財會人員審核列支制,并嚴格按照上級批復的資金使用額度和要求進行列支,年度資金使用符合時間進度要求、財務核算設置明細賬,沒有發生拉用、擠占、挪用現象。
3、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分值10,自評分10分)
按照補助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建立了農業試驗示范基地3個(茶葉、玉米、龍陵黃山羊),具體為:鎮安鎮振興茶廠三岔河水庫良種茶園示范基地、龍新鄉勐冒村玉米產業極量創新示范基地和象達鄉勐蚌村龍陵黃山羊核心種養養殖示范基地。擁有自主產權的2個,占66.6%;龍陵縣項目辦對3個試驗基地制定管理辦法并進行量化考核。每個基地都設立了標識牌,并做到品種、技術、指導單位、基地負責人、指導專家“五明確”。茶葉示范基地建設示范面積110畝,展示品種3個,技術4項;玉米基地建設示范面積20畝,展示品種2個,技術5項;龍陵黃山羊基地建設規模3000只,展示品種1個,技術4項;三個基地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13項,開展觀摩、培訓13場次,人數達1640人;全年發放技術明白紙和技術材料5400份。
茶園示范基地:建設面積110畝,推廣良種“香歸銀毫”、“普景1號”、“紫娟”,為龍陵縣打下了良種母本園基礎,推廣的茶園標準化建設創新為龍陵縣今后茶園發展起到示范作用,良種良法為龍陵縣開發茶葉高端產品提供優質原料,與普通大葉種同規格產品比,良種產品產值可提升30—50元/千克,茶園建成后,第三年可畝產良種產品茶30千克,按市場180價,可實現畝產值5400元/畝,比全縣平均畝產值1502元/畝增長值3898元/畝,充分發揮了良種良方價值,達到項目的示范效果。同時該基地項目的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創新與示范應用榮獲2016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三等獎。
玉米極量創新示范基地:建設面積為20畝,目標產量1000千克,實際完成22.6畝,占計劃的113%,涉及20戶農戶。據多點測產調查和實產驗收,理論產量平均901.4千克/畝。實收產量平均880.4千克/畝,比目標產量減11.96%,比周邊地區平均畝產578.6千克,每畝增產301.8千克,增52.16%。
龍陵黃山羊種羊養殖示范基地:基地購買種公羊25只發放23戶養殖戶,購買牛羊舔磚50件,購買羊飼料50件,分別發放到48戶養殖戶中。基地共養殖本地純種黃山羊5650只,占計劃養殖4500只的125%,經過按好、中、差抽樣稱種,黃山羊單只平均重為36.5公斤,比全縣的單只平均重30.5公斤增6公斤,增20%,由于黃山羊的價格統一,因此,單只產值增長同為20%。黃山羊養殖科技培訓4次,組織展示活動4次;共培訓400多人次。
4、科技示范村建設(分值2分,自評分2分)
2016年,龍陵縣基層農推體系改革與建設2個科技示范村,經專家組頂層設計研究形成了“龍陵縣2016年茶葉產業科技示范村建設方案”“龍陵縣2016年農推體系茶葉建設科技示范村產業技術方案”“龍陵縣2016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稻田種養科技示范村實施方案”,并嚴格按方案開展工作,認真落實了科技示范村建設的“十二”項工作指標,按時編制完成了科技示范村年度工作總結。通過建設,使茶葉科技示范村和稻魚種養科技示范村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農民收入增長率等有較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產業單產指標高于全縣20%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示范村建設取得較大進步,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致力實現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茶葉科技示范村:示范面積300畝,示范戶128戶,全村對300畝茶園進行改造,實現總產量46.87萬噸,平均畝產量156.24千克,畝產比全村水平高24%,比全縣平均產量78.4千克增99.2%,茶葉產值比全村增23%,茶葉總產值84.36萬元,畝產值達2812元,畝產值比全縣增比全縣增94.9%。項目實施后,全村干茶產量138.6噸,實現產值249.4萬元,人均茶葉收入1550元,占總收入19.9%,經濟效益顯著,各項指標按方案要求圓滿完成。
稻魚種養科技示范村:示范面積420畝。稻谷平均畝產608.9千克,比計劃產量增8.9千克,增1.5%;田魚畝產45.5千克,完成計劃產量的56.9%,比全縣平均37.3千克,增8.2千克,增22.0%。稻谷產值每畝2313.82元(每千克稻谷3.8元計算),魚畝產值1456元(每千克鮮魚按32元計算),兩項合計收入3769.82元,扣除成本1280元(其中:稻谷680元、魚600元),純收入1471.68元,科技示范村與非示范村相比平均畝產增值1018.14元,增69.1%,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和效益。
5、規范管理(分值10分,自評分10分)
在實施過程中嚴格規范制作標牌,“3牌2冊1網1標識”齊全,統一訂制了指導員胸牌、示范戶戶牌、示范基地標牌、示范戶手冊和指導員手冊,制定了鄉鎮推廣服務網絡圖,10個鄉鎮農業畜牧機構全部使用“中國農技推廣”標識,每個主導產業都形成了一個技術分析報告和生產指導意見。
6、農技人員培養與科技示范戶培育(分值12分,自評分12分)
按照分級培訓的原則,全縣制定了項目培訓計劃,對100名技術指導員全員進行技術培訓。一是組織5名技術指導員分批次到省農大參加為期15天的重點班培訓;二是組織90名技術指導員和5名科技示范戶到大理職業農校參加為期5天的知識更新培訓;三是采取以會代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技人員進行農業新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業務能力等方面培訓;四是組織召開縣、鄉鎮、村、社各類培訓會196余次,新型職業農民3960人,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2萬人次;五是在龍新鄉勐冒村、龍江鄉赧等村、龍山鎮香柏河村開展農民田間學校培訓6期,培訓農民300人。印發技術資料10000份,多途徑、多形式提高農民的種養技能。共培育科技示范戶605戶,其中:茶葉185戶,黃山羊170戶,水稻250戶。
7、農技推廣信息化建設(分值2分,自評分2分)
在項目實施方案有農技推廣信息化工作的相關要求,將信息任務分解下達到每位專家和技術指導員,對超額完成任務的實行獎勵,截支12月31日,在《中國農技推廣網》上采用362條,《中國農業信息網》采用15條,同時,縣電視臺對該項目實施進展、相關技術、先進典型進行報道8次,信息滾動播放10條次,每次5天。
三個主導產業的指導專家和技術指導員建立“龍陵縣基層農技推廣黃山羊養殖群”,“水稻產業技術指導群”,“茶葉產業技術指導群”等微信群,積極開展農技推廣工作。
8、項目實施成效(分值11分,自評分11分)
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龍陵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120萬元,示范主導產業3個,建設試驗示范基地3個,科技示范村2個,選聘技術指導員61名(水稻25名、茶葉19名、黃山羊17名),培訓農技人員99名(重點班5名、普通班94名),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605戶(水稻250戶、茶葉185戶、黃山羊170戶),每戶輻射帶動周邊種養殖戶20戶,共輻射帶動1.21萬戶。培育的示范戶覆蓋全縣121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3-5戶;示范戶的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95%以上,產量或產值比周邊農戶平均水平提高15%以上。
稻魚產業:培育示范戶250戶,完成示范面積420畝,平均單產608.9千克,比周邊非示范戶平均單產574.5千克畝增34.4千克,增6%;較全市平均單產450千克增124.5千克,增27.6%;魚平均畝產量45.5千克,比周邊非示范戶畝產35.1千克增10.4千克,增23%,稻谷實現總產25.57萬千克,按3.8元/千克計算,實現產值97.18萬元;魚總產量1.91萬千克,按32元/千克計算,實現魚產值61.15萬元,稻魚兩項產值為158.33萬元。茶葉產業:培育示范戶185戶,完成示范面積300畝,平均畝產量156.24千克,畝產比全村水平高24%,比全縣平均產量78.4千克增99.2%,茶葉產值比全村增23%,實現總產量46.87萬噸,茶葉總產值84.36萬元,畝產值達2812元,畝產值比全縣增比全縣增94.9%。黃山羊產業:培育示范戶170戶,養殖黃山羊14260只,較項目實施前的10862只增3398只,增31.2%,實現總產520.49噸,實現產值1353.27萬元。羊單只平均重為36.5公斤,比全縣單只平均重30.5公斤增6公斤,增20%。按現行市場價計算,單只羊增收156元。同時輻射帶動了1560戶發展龍陵黃山羊養殖。
(三)其他推廣工作(分值10分,自評分10分)
1、農技推廣體系管理工作(分值4分,自評分4分)
按時完成國家農技推廣體系管理信息系統數據更新和基層農技推廣補助基目數據信息網的填報工作。農技推廣牽頭單位與同級推廣單位(種植、畜牧、漁業)配合良好,沒有出現推諉、扯皮現象。
2、材料報送情況(分值5分,自評分5分)
按時報送項目總結、方案等材料,并力求做到材料齊全、數據準確,沒有出現遲報或漏報現象。
3、臨時性工作完成情況(分值1分,自評分1分)
按時完成上級主管部門布置的臨時性工作,并力求做到及時、準確,不存在報送不及時,不準確現象。
(四)加分項(該項目自評分為197.5)
1、領導重視(加3分)
龍陵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工作,縣委書記段忠華、縣長楊邵燕、分管農業副縣長蔣文超親自作了重要批示,縣委書記段忠華批示內容為:邵燕、文超同志,此項目效益明顯,請予重視,并抓好申報實施。縣長楊邵燕批示內容為:請農業局抓好落實,文超副縣長抓好督促。副縣長蔣文超嚴格要求縣農業局按要求認真抓好該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工作。
2、媒體宣傳(加188.5分)
本年度龍陵縣上報農技推廣信息被《中國農業推廣網》采納362篇,《中國農業信息網》采納15篇,按每篇加0.5分計算,應加分188.5分。
3、獲得獎項(加3分)
2016年2月6日,“保山市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創新集成與示范應用”榮獲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16年10月14日所撰論文《龍陵縣茶葉產業發展對策》獲第四屆保山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2016年12月6日,“龍陵縣次熱區煙后特色稻魚示范推廣”榮獲龍陵縣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4、工作創新(加3分)
2016年龍陵縣出臺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重要文件;對茶葉和稻魚種養等方面問題進行超前研究,并形成重要成果。
5、投訴、曝光、負面報送情況
全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沒有投訴、曝光、負面情況發生。
6、出現弄虛作假行為
項目嚴格按省批復的實施方案執行,沒有弄虛作假行為。
7、重大違法違規
項目實施嚴格按照實施方案實施,沒有違法違規行為。
本項目我縣自評分為297.5分,其中:項目考核內容得分為100分,加分197.5分。
二、評分依據
根據《云南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政策落實延伸績效考核縣級指標體系》縣級評分二十四項二級指標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現將評分依據,重要證明材料復印件附評分表后供考評。
三、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是建議繼續加大對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力度,有序組織農技人員參加縣級集中培訓和省級培訓,不斷提升農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綜合服務能力。
二是該項目對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建議上級在今后繼續給予實施,我們有決心和能力把該項目實施好,并讓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龍陵縣農業局
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