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99-4/20221229-0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發展和改革局 |
| 公開目錄 | 法治政府建設 | 發布日期 | 2022-12-29 |
| 文號 | 瀏覽量 |
根據《關于報送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的通知》(〔2022〕—19)要求,龍陵發展和改革局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梳理總結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做法及成效
(一)明確責任,履行政府職能。
1.簡政放權,減證便民。一是根據《保山市司法局關于進一步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通知》(保司發〔2021〕20號)、《龍陵縣司法局關于進一步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通知》(〔2021〕—30號)要求,我局按照“誰制定誰清理”、“誰實施誰負責”的原則,對本單位證明事項再次進行了全面細致地梳理,堅決杜絕繼續索要已取消的證明材料。經清理,我局無依法保留的證明事項,也無自行設定實施、無依據實施證明事項等情況。二是我局使用的云南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已接入云南省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共享、互聯互通,基本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2.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我局始終堅持把“放管服”改革作為轉變部門職能,服務“六穩”“六保”重點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有力有序推進各項改革見實效。一是持續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按照“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以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加法”。對取消的審批事項一律不再實施和變相審批,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事中事后監管,防止出現管理真空;對合并實施的事項進一步優化流程,壓縮時限,提高服務效率;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統一審批標準,簡化審批手續,規范審批流程,按法定時限辦結,實現“零超時”。二是深化投資審批改革。對上級明令取消或暫停的行政許可事項,堅決執行到位;對實行備案管理的項目,進一步簡化備案辦理提供材料,降低企業負擔。三是加強監管創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化投資項目事中事后監管。嚴格落實項目建設程序,有效投資項目監督工作,用有效的“管”促進更多的“放”;強化糧食能源監管,加強對龍陵縣轄區內糧食企業及能源企業進行監管,在監管中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工作機制,逐步建立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制定隨機抽查工作細則,及時公開抽查情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有效避免過度監管或監管失靈。做好價格預測工作;強化每周、月度、季度、年度價格走勢分析及預測,密切關注糧油、肉禽、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供應、庫存情況和價格變化情況,全面掌握市場價格信息,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準確的參考依據。強化市場公平競爭;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促進民間投資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得到落實,破除民間投資進入相關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確保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成為一張管用好用的“活清單”。四是優化政務服務,提高辦事效率。縮短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一站式辦理服務,全面推進政務服務全程電子化,推進實體政務大廳向網上辦事大廳延伸,打造政務服務“一張網”,簡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對企業和群眾辦事實行“一口受理”、全程服務,辦理時間大幅縮減;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服務群眾和服務企業作為工作永恒主題,把項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因勢利導,主動服務、跟蹤服務,為企業開辦和成長“點對點”提供服務, 以硬性指標約束倒逼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以更加優越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不斷激發創業創新活力,為擴大就業、培育新動能、壯大新經濟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3.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促進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一是創新行政執法方式。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及時更新網上執法辦案及信息查詢系統;強化科技、裝備在行政執法中的應用;推廣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行政指導、行政獎勵等非強制性執法手段;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二是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監管”新模式,打造集信息共享、協同監管、聯合懲戒、決策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互聯網+監管平臺”,著力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進“放管服”改革和“一張網”建設。精簡投資項目審批前置事項,按《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73號)、《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令第13號)要求,對規章制度、內部工作規則、網上辦事指南等進行修改完善,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建立健全窗口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等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監管效能,切實將投資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從事前審批轉向過程服務和事中事后監管,實行“陽光審批”。三是認真貫徹落實《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行政執法公示辦法和云南省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辦法的通知》(云政辦規〔2019〕4號)、《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保政辦發〔2019〕24號)及《龍陵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龍陵縣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龍政辦發〔2019〕50號)的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4.強化制約監督,規范權力運行。一是堅決貫徹民主集中制,嚴格執行“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和主要領導“末位表態”、“五項不直接分管”制度,嚴格執行行政執法案件集體審理等制度。扎實推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進一步加大廉政風險排查工作,對權力運行進行細化規范;認真開展領導干部述責述廉述法工作,將述法工作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報告,接受監督。二是嚴把項目審批關口。在項目審批過程中,認真執行《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按照審批程序進行審批,對重大建設項目或關于社會民生的項目落實好風險評估制度;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加強對法律事務的管理,防范、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有效降低信訪、拆遷等行政活動中的各類風險,切實維護政府和群眾的合法權益。
5.深化政務公開,拓寬群眾監督渠道。深化政務公開,定期將相關工作進行公開,拓寬群眾監督渠道,讓人民監督權力。一是建立健全龍陵縣發展和改革局主動公開制度、政府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制度、政府信息公開投訴舉報處理制度、政府信息公開責任追究制度、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制度,并指定局辦公室負責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二是以機制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強落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民主評議制度,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嚴肅查處違法執法、濫用職權、失職瀆職等違法違紀案件,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健全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及時編制并公開龍陵縣發展和改革局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6.健全法治機制,增強法律意識。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建立和完善檢查、督查制度,規范程序,責任到人。健全完善《行政審批制度》、《工程項目管理制度》、《保密工作管理制度》、《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制度》等制內部管理度,推動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加強依法行政長效機制建設,落實具體責任人,明確工作職責,量化工作指標,確保依法行政取得實效。一是嚴格執法,把依法行政作為法治機關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積極參加法宣在線平臺的學習,組織符合報考條件的干部職工全員參與行政執法考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保證執法公正,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竭力減少法律風險,2022年我局積極組織參與行政執法考試12人,考試合格10人;二是遵法守法,嚴格要求干部職工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在工作、生活中與違法亂紀有關的言行不要搭界,并告誡親人和身邊人,遠離違法犯罪,近年來,干部職工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沒有發生違法情況和影響黨員干部形象的行為;三是堅持常態化學法。利用黨組會、理論學習中心組、主題黨日活動、干部職工會、民主生活會等,組織單位干部職工強化黨內法規和行政法規學習教育,引導干部職工樹牢嚴守黨紀國法、嚴守紀律規矩、嚴格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的理念,筑牢遵紀守法的底線。2022年以來,重點組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培訓和學習。同時結合發改業務,認真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投資條例》等專業法律法規培訓和學習,全年共開展學法15次。
二、存在問題
我局在落實執法責任制和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目標相比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法律專業人才比例偏低,學習用法效果不夠鮮明;二是學習、宣傳還不夠深,三是普法宣傳教育形式單一,對普法宣傳教育的廣度、力度、深度不夠;四是受人員編制少等因素制約,我局無專門從事行政執法的工作機構,發現和查辦行政案件的能力有待加強。
三、改進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認識做好法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法治建設各項工作;二是將法治建設各項工作列入全局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局工作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健全工作責任制度,完善領導機制,定崗定責,確保按時序、高質量完成法治建設各項工作;三是實施法治建設工作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工作抓手,廣泛宣傳,把干部職工發動起來,不斷創新工作載體,引導參與全縣法治建設,并通過確立、培育、發展法治先進個人以及各類典型,逐步提高全局法治建設水平;四是大力開展行業普法宣傳,加強干部職工法治教育培訓,豐富內容、載體和形式,注重學法用法能力培養,提高法治思維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