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古稱“勐弄”“黑水隴”(土著民族語)。民國《龍陵縣志》記載,改勐弄為龍陵約在清朝初年,以山脈水勢為據,龍陵“自雪山(高黎貢山北面)起,至高黎貢山,高峰插天,直出云表。左怒江,右龍江,由磨盤山(古城山)、五峰山……達摩山,左旋黃草壩,橫結為龍陵”。據此,取龍川江之“龍”和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亙之“陵”,故稱龍陵。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境內有燒炭田坡、豆地坪、三江口、船口壩、大花石、馬鞍山等古人類遺址,出土了一批石斧、石刀、石鋤、石鏟、刮削器、陶器等文物。先秦時期,龍陵屬“濮”部(即哀牢族)。漢初為“百越”部落、為哀牢國地。宋時屬軟化府地,元代屬大理管轄。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勐淋(今鎮安)設守御所,明萬歷十三年(1585)改守御所為千戶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始建龍陵廳。民國二年(1913)改廳建龍陵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將龍陵所轄的芒市、遮放、勐板三土司析出置設治局。1949年11月11日龍陵解放。1950年3月龍陵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歸屬保山專員公署。1956年將龍陵縣劃歸德宏州管轄。1958年1月將龍陵所轄的潞江壩劃歸保山縣。1963年8月龍陵縣復歸保山專員公署管轄。
龍陵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清咸豐十年(1860)8月,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軍,兩次進駐龍陵,同清兵和土司頭人血戰。清宣統三年(1911)在“辛亥革命”影響下,龍陵自治會員姜廷禎、王玉堂與清軍哨官李槐、張定甲毅然發動反正,以兵響應,10月宣布龍陵辛亥革命起義成功。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境內有志青年到延安等地接受馬列主義教育,涌現出了云南共產主義先驅李鑫。民國十四年(1925)李鑫在北京農業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五年(1926)經毛澤東推薦,中共廣東區委派李鑫到云南開辟工作,組織成立了中共云南特別支部,民國十八年(1929),在個舊領導工人運動時,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民國三十一年(1942),龍潞游擊隊成立,象達人朱家錫任支隊長,為收復國土,消滅日寇做出了貢獻。民國三十五年(1946)創辦的曉東中學,在一批中共云南地下黨人的領導下,以曉東中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為龍陵解放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干。民國三十八年(1949),在匡沛興率領下中共華僑滇西邊區領導小組進駐象達,以曉東中學為據點開展地下斗爭。同年11月,朱家壁率邊縱西進部隊解放龍陵。
龍陵抗戰是滇西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2年5月,龍陵淪陷,由于地處滇緬公路要沖和怒江西岸前沿,成為中日雙方交戰的主戰場。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向滇西日軍發起戰略性反攻,在龍陵與日軍鏖戰,歷經松山攻堅戰、平達殲滅戰和龍陵爭奪戰三大戰役,付出犧牲官兵36800余人的巨大代價,殲滅日軍14000余人。特別是在松山戰役中,日軍依托松山前臨深谷、背連大坡的險要地形,修建堅固堡壘和工事,踞險堅守,戰斗異常慘烈,歷時68天,最終攻克松山,收復中國境內第一塊被侵占的國土。
龍陵民族眾多,居住著漢、傈僳、彝、傣、阿昌等23個民族。各民族能歌善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龍陵古老燦爛的文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民間文藝表演隊伍,民族歌、舞、樂在民間經久不衰,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