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踏入木城的村莊,仿佛步入一幅詩意盎然、色彩斑斕的畫卷。這里,家家戶戶的小院都藏著一組別具韻味的“固定搭配”——金黃、緋紅、粉嫩、翠綠交相輝映,宛如一個個微型的藝術空間,共同織就了村莊絢麗多姿的風景。

走進一戶人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側那金燦燦的膠桃樹。當地人習慣稱它為“馬蘭干”。膠桃果實由夏初的青澀,漸漸染上秋日的明黃,飽滿地掛滿枝頭。陽光灑落,熟透的膠桃泛著光澤,香氣四溢,總引得路過的孩子們忍不住踮起腳尖,摘下幾顆嘗鮮,酸甜的滋味在舌尖綻放,是童年最鮮活的記憶。

不遠處,火龍果藤蔓攀墻而上,粉艷的果實如火焰般跳躍在土黃色的墻頭,像綴滿墻垣的寶石,熱烈而溫柔。在藍天的映襯下,粉與黃的碰撞,既質樸又浪漫,令人駐足流連。只是此時已過頭茬果的盛期,甜香稍減,人們也不再急于采摘,任其在枝頭多留幾日,反倒成了鳥兒們每日光顧的天然食坊。

再往里走,咖啡樹靜靜佇立,枝頭掛滿紅褐色的咖啡豆,沉甸甸地垂著,仿佛承載著歲月的沉淀與土地的厚意。咖啡自二十世紀傳入木城,曾被用作天然籬笆,如今卻成了庭院中的風景與生活的滋味。春來,潔白的咖啡花悄然綻放,清香浮動;秋至,紅果累累,摘下后經簡單處理,便能焙炒出一杯醇香四溢的熱飲。那一縷縷咖啡香在院中彌漫,是生活最踏實的暖意,也是木城人慢節奏的詩意。

而點綴在花盆邊、墻角處的翠綠,則來自草八果——也就是羅勒。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綠色精靈,四季常青,生機勃勃。在木城,家家戶戶種的不是蔥蒜,而是它。煲湯、制藥、調制蘸水,少了它,風味便失了靈魂。這抹綠,不只是調味的必需,更是自然的饋贈,為小院注入清新氣息,也為整個邊境村落注入獨屬于當地的美味。

這些小院中的“固定搭配”,訴說著人們對土地的依戀和對日常的珍視。它們靜靜佇立在這片土地上,不喧嘩,卻自有光芒,吸引著人們前來駐足、凝望、感受。走進木城,走進這些小院,去聆聽一樹一果的低語,去品味一草一木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