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57-2/20250414-0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民政局 |
| 公開目錄 | 區劃地名 | 發布日期 | 2025-04-14 |
| 文號 | 瀏覽量 |
茄子山:原為傣語朝弄山,民國《龍陵縣志》寫作“朝龍山”,茄子山為俗稱(見該書再版本第16頁)。茄子山村,作“朝龍寨”(同上,第27頁)。
廣林坡:“廣林”原為傣語“桄玲”,民國《龍陵縣志》寫作“廣林”后為統稱。(見該書再版本第13~14頁)。
背陰山:為俗稱,原名向云山,見民國《龍陵縣志》第15頁(再版本)。
大西坡:俗稱籬笆坡。(民國《龍陵縣志》再版本第15頁、20頁)。
大擔腰:民國《龍陵縣志》作“大丹腰”,因其下里許產硫磺,該處產煉丹的原料,故為大“大丹腰”(見該書再版本第15頁)。
五板橋:原稱“五星橋”(見民國《龍陵縣志》再版本第19頁)。
三眼橋:原稱“三元橋”,又稱“三板橋”,(見民國《龍陵縣志》再版本第19頁)。
洗布溝:原稱“露布溝”(見民國《龍陵縣志》再版本第19頁)。
觀音寺腳橋:原名“普陀橋”(見民國《龍陵縣志》再版本第19頁)。
湯家橋:原名“戀云橋”(見民國《龍陵縣志》再版本第19頁)。
回歡:民國《龍陵縣志》作“回環”疑為傣語(見該書第20頁)。
月望寨(縣城龍山):民國《龍陵縣志》作“由旺寨”(見該書再版本第26頁)。
赧場(龍山):民國《龍陵縣志》作“囊常”(見該書再版本第26頁)。
俄練(平達):民國《龍陵縣志》作“鵝練”(見該書再版本第29頁)。
俄呼寨(象達大場):民國《龍陵縣志》作“鵝呼寨”(見該書再版本第29頁)。
邦工(象達):民國《龍陵縣志》作“邦公”(見該書再版本第29頁)。
碧寨:民國《龍陵縣志》作“畢寨”(見該書再版本第29頁)。
刻金(勐糯):民國《龍陵縣志》作“克金”(見該書再版本第29頁)。
章賽(平達):民國《龍陵縣志》作“張寨”疑為“張寨”之誤,(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上勐董、下勐董(平達):民國《龍陵縣志》作“上莽董、下莽董”(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扣寨(平達):民國《龍陵縣志》作“寇家寨”(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寺嶺崗(平達):民國《龍陵縣志》作“峙嶺崗”(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楊甫寨(平達):民國《龍陵縣志》作“楊樸寨”(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鎮寶:民國《龍陵縣志》作“三寶地基”,佛教將佛法僧稱為“三寶”(見該書再版本第31頁)。
衣莊(鎮安):民國《龍陵縣志》作“衣妝”(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崇干(崇桿):民國《龍陵縣志》作“賩干”(平達平安、象達壩頭),(見該書再版本第30、28頁)。
溫豬河(鎮安竹箐):民國《龍陵縣志》作“溫注河(圖)”、“穩住河”(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
邦煥:《云南騰越州志》作“邦換”(見該書再版本第31頁)。
難犁山(平達):應為“南離山”,民國《龍陵縣志》有“南離河”(見該書再版本第30頁),“南離”即“赧離”或“赧立”,為傣語,語義待考。
冬草嶺(龍山):民國《龍陵縣志》作“東草嶺”,(見該書再版本第17頁)。
氈帽坡(龍陵縣城):民國《龍陵縣志》作“沙帽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