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57-2/20250310-00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民政局 |
| 公開目錄 | 區劃地名 | 發布日期 | 2025-03-10 |
| 文號 | 瀏覽量 |
長庚路
長庚路,民國縣志作長庚巷。原位于龍陵賓館東側與原縣醫院之間的一個狹長巷道。后城區改造,將東起縣委黨校,西至龍山中路的這條街道命名為長庚路。
談到這個地名的含義,有人把長庚誤為舊時的“身庚”或“生辰”,甚至以為舊時沒有派出所登記戶口,而當地民俗人人都有自家的身庚簿(生辰簿)。人一生出來就要將生庚八字記在上面。由此而引申為長庚即為長壽。有的還說民俗過生日要吃長壽面等。
上述說法,均因“庚”的年齡這一義項而起。“庚”在古漢語中有多個義項。《古代漢語詞典》中主要列了四個義項,一是天干的第七位,二是年齡,三是賠償,四是道路。上述人們說的身庚簿(生辰簿),古時稱為“庚帖”,為年齡、出生的憑證。這個“庚”取年齡這一義項。同庚、貴庚的“庚”都指年齡、出生。而長庚的“庚”指天干序數的第七位,為該字的第一義項,與年齡無關。它與“長”組合成一個詞,其含義涉及天文、民俗、宗教等方面。
首先,長庚是一個星名,即金星,又名太白、啟明。該星因運行軌道所處方位不同而有長庚、啟明之別。黃昏出現在西方時叫“長庚”,民間亦稱為黃昏星,早晨出現在東方時叫“啟明”(開啟黎明)(見《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37頁)。《詩經·小雅·大東》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其次,在中國傳統民俗中,人們把天干、方位、顏色等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起來,以此做為觀察、了解世界的一種方法。天干對應五行的關系是:甲乙對應木、丙丁對應火、戊己對應土、庚辛對應金、壬癸對應水。方位、天干、五行、五色的對應關系為:東方甲乙木(青)、南方丙丁火(赤)、中央戊己土(黃)、西方庚辛金(白)、北方壬癸水(玄)。由“西方庚辛金(白)”可知長庚星之義,該星出現時間最長、最亮(白)。長庚星在道教中為五星之一,全稱“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該星君主義,生庚辛,化金石,司秋令,宰帶角、無角千種胎生之獸,管人間金銀、銅鐵、玉石,及兔牛馬牲豕鼠蟲、石人石馬、霜雪之事。
由此可知,長庚巷是以星名命名的地名。從天干與五行的對應關系看,該巷位于廳治以西。原長庚巷西側即今鳳凰城這一片地域。該地域以前有城隍廟、川主廟、三屬財神廟、岳王廟等,為廟宇集中之地,以長庚命名該巷,表明了該巷所處的地域環境。在民間,長庚星即太白金星,是人神溝通的使者。《西游記》中太白金星下界招安美猴王即是充當了這種角色。現在舊巷已不復存在,新路沿用“長庚”舊名,為人們留下一道歷史遺痕,供人們去回味、咀嚼。
沙拉門
龍山鎮核桃坪村有個寨子叫沙拉門。人們對其含義揣測不透,甚至誤以為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名。筆者以為沙拉門就是柵欄門的另一種寫法,因方言發音之故,將柵欄門寫成了沙拉門。農村習俗,在一塊空地上,用竹或木將它圍起,用于關牛、馬等牲畜。這種關牲畜的設施稱為柵欄。柵欄的入口處兩側各豎一根竹、木或石條做門樁,在門樁上鑿三、四對洞,用木或竹杠橫穿與洞做門。這種“杠”通常稱為“沙拉穿”。后農村所蓋的牛廄、豬廄也用沙拉門。一些村寨、巷道入口處也立這種門以方便牛、馬的出入或關攔。這種沙拉門在農村相當普遍。該寨叫沙拉門,說明曾在寨子入口處立過沙拉門。
船樹洼
船樹洼位于臘勐鎮沙子坡村,是一個含有錯字的地名。“船”字應為“椽”。有人據“船”這個錯字把船樹洼解釋為:因洼了中曾有一棵大樹做過木船而得名。這里有兩個地方違背了生活常識。其一,在滇西自古人們以竹筏做為渡江、渡河的工具,沒有伐樹鑿木為船的習慣。民國33年(1944)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多數以竹筏渡江,而不是造船渡江(部隊帶的橡皮筏除外)。其二,大到可以鑿成船的樹,當地人一般當作神樹加以膜拜而不會去砍伐的。這里的“船”當為“椽”,洼子里的樹長得快而細密,往往被人們砍來做起房蓋屋的“椽子”。即便是稍大的樹也會去砍來,用鋸子解成椽子。“椽”字在農村常用不常寫(一般為識字的木匠常寫),故人們就用“船”字代替“椽”字。這一錯寫連意思也變了。
臘 寨
臘寨在龍山鎮核桃坪村,位于龍江邊。這是一個曾經為德昂族居住過的寨子。德昂族舊稱“崩弄”。龍陵有許多崩弄寨。舊時龍陵也是德昂族居住的地方之一。德昂族子女起名習俗,凡女子均在名前冠“玉”字,凡男子均在名前冠“臘”字。如長子為臘所、次子為臘左、三子為臘約等。由于男子當家且多與社會交往,久而久之,就以男子名前的冠字為寨名。后,德昂族遷往芒市三臺山一帶,就留下了一個德昂族地名。
官 岑
官岑為鎮安鎮的一個村委會所在地。民國縣志亦作官岑。1983年龍陵地名志說“因曾以藤篾抵納官稅,原名官藤,后因山多、高而小演變為官岑”。筆者一直對此存疑。
官岑原名官藤于史無據。“曾以藤篾抵納官稅”之說有違情理。其一,明清之官稅多以銀折征,基本不收實物。其二,藤篾非官府必需品,絕不會做稅物征收,且藤篾做稅物在收、運、儲等方面多有不便,為官府所不取。其三,藤篾是一種野生經濟作物,如龍陵出產,當在民國縣志“地輿志·物產”部中收錄,但該部并無記載。綜上所述,“曾以藤篾抵納官稅”之說不足采信。
那“官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筆者以為應從歷史中探尋答案。我們知道,鎮安在明朝鄧子龍設千戶指揮所以前屬傣族區域,鎮安古名勐淋就是一個傣語地名。官岑位于鎮安東側高山上,地處荒僻,是野雞出沒的山野之地。其地名亦應是一個傣語地名。民國縣志“諸夷志·方言·擺夷方言并夷字”中,稱野雞為“介疼”。這個傣語“介疼”與官岑讀音極為相近,因而“官岑”就是“介疼”的音譯地名,意為野雞經常出沒的地方。因為音譯地名是借音寫字,它和字義本身無關。因而不可按“官岑”字義去釋地名。因是借音寫字,故只要讀音與“介疼”相近,還可寫出“關岑”、“官藤”、“官疼”一類字做地名。鎮安設千戶指揮所后,即在各關隘山口等交通要道設關卡。官岑是通往臘勐、怒江將軍渡的要道,亦是當時重要的防守關口(如今仍是連接鎮安、臘勐間的主要山路)。于是官岑就注入了關卡高山的漢語意義。這時,官岑就演變成具有音義的“關岑”。人們在地名書寫中,常把“關”寫成“官”。如騰沖的關坡,寫作“官坡”,在中國遠征軍龍陵會戰的戰報及民間文案中,把“二關”“三關坡”寫成“二官”“三官坡”。明乎此,“官岑”即“關岑”。它和“關梁”結構相同,指高山上的要道關口。以上分析雖無案可征,但有跡可尋,于理可通。
由此可知,官岑原為傣語“介疼”的音譯地名,意為野雞出沒之地,后因此地處交通要道,設立過關卡,演變為音義統一的漢語地名“關岑”,民國后因書寫習慣寫作“官岑”沿用至今。從官岑地名含義的演變過程可知,有的地名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也是與時俱進的。
刻 金
刻金位于勐糯鎮勐糯村西南山洼,現為歷史地名。民國縣志作克金,實為“克欽”的異寫。克欽在中國境內叫景頗族,在境外稱為克欽人或克欽族。克欽人居住在今緬甸東北部(克欽邦,歷史上曾屬中國)毗鄰印度(阿魯納哈爾邦和那加蘭)及我國的云南。總人口70萬,使用藏――緬語各種語言。景頗族在我國云南有12萬人。景頗族在近代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他們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見《辭海》1999年普及版第3976頁)。由此可知,刻金(克金)即克欽,是景頗族居住過的地方。
為什么該地以克欽做寨名呢?原來它蘊含著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原來,今緬甸境內梅恩開江、邁立開江等地被稱為景頗人亦即克欽人的發源地。清乾隆三十二年及次年(1767、1768),大軍征緬,軍隊招募了相當數量的克欽人從事戰爭物資運輸,因而克欽人進入今德宏、騰沖、龍陵一帶從事后勤保障工作。戰爭結束后,他們散居于各山頭,遂為世居民族,他們自稱景頗,漢族稱其住地為山頭寨(參見民國龍陵縣志、繆家福與張慶和主編的《世紀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數民族宗教形態與社會文化變遷》)。這個寨子以“克欽”為寨名,反映了以下一些情況:一是這里的景頗族還以部族名自稱(這是以前沒有發現過的);二是這里的景頗族很可能被招募后即居住于此,沒有遷徙過;三是他們用這種方式對發源地表示紀念;四是這里的景頗族因生活等原因和外界聯系較少,且保存了不少原發源地的一些習俗。這個地名的存在,再一次印證了筆者的一句話:龍陵的歷史隱藏在地名中,書寫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