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57-2/20250113-00009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民政局 |
| 公開目錄 | 區劃地名 | 發布日期 | 2025-01-13 |
| 文號 | 瀏覽量 |
一、鐵索橫江:天險之上的生命線
在怒江大峽谷最險峻的段落,一道鐵索橋如蒼鷹展翅般凌空飛跨兩岸?;萃蚴冀ㄓ?935年,由愛國華僑梁金山捐資、英國工程師設計,采用19根巨型鋼纜構筑,橋長205米,距江面逾80米。這座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得名于“惠澤通途”之愿,卻在烽火歲月中化作“斷龍閘”——1942年5月,中國守軍在此炸橋阻敵,將日軍擋在怒江西岸長達兩年。
二、鐵血悲歌:五噸炸藥的生死抉擇
1942年5月5日,日軍裝甲部隊偽裝成難民逼近惠通橋。守橋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在望遠鏡中發現日軍鋼盔反光,當即下令引爆炸藥。隨著驚天巨響,這座承載著中國抗戰希望的橋梁轟然斷裂,上千名混在難民中的日軍墜入怒江。斷橋處至今殘留著扭曲的鋼梁,江畔崖壁上的彈孔仍如未愈的傷疤。
銹蝕的鉚釘與開裂的混凝土橋墩上,彈痕與爆破缺口清晰可見,背景是奔騰的怒江激流。
三、江魂永駐:新橋舊影里的記憶傳承
1974年,下游800米處新建紅旗橋替代惠通橋,但老橋遺址作為國家級抗戰文物保留。每逢雨季,被炸毀的橋墩在江水中時隱時現,宛如不屈的脊梁。當地傈僳族老人常指著江心漩渦說:“那里沉著日本人的鐵甲車,每到夜深就能聽見鋼鐵與怒江的嗚咽?!?/p>
四、惠澤長存:跨越時空的精神圖騰
今日的惠通橋遺址旁,傈僳族婦女背著竹簍走過抗戰紀念館,緬甸商販的摩托車隊在新橋上呼嘯而過。2015年出土的遠征軍鋼盔、子彈殼等文物,與江畔盛開的木棉花共同編織著記憶。當地民謠這樣唱道:“惠通橋,命懸橋,炸了舊橋換新橋;江水流走鐵血事,山月還照英雄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