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57-2/20241112-0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民政局 |
| 公開目錄 | 區劃地名 | 發布日期 | 2024-11-12 |
| 文號 | 瀏覽量 |
惠通橋位于保山市施甸與龍陵兩縣交界的怒江大峽谷上,是昆明通往滇西乃至國外的咽喉要塞。此橋屬柔性吊橋,所跨河流為怒江,最大載重量7.5噸,長123米,寬5.67米,高15米,最大跨徑87.23米,寬4米,類型為公路橋。清同治十二年至光緒三年(1873~1877)由地方熱心公益人士捐款建,由于經費不足僅修成可通人行馱馬的鐵鏈橋,龍陵地方官請求省巡撫撥款重修加固,省批示原來未經報審,不予承認批款,后經永昌府報至清廷光緒處,稱橋已修通,請予命名。光緒問:“此橋上邊之橋名何?”大臣答:“惠人”,光緒即說:“上為惠人,下為惠通”。惠通橋之名由此而來。民國20年(1931)龍陵縣長到任倡議建成西式吊橋,并函商“駐緬甸華僑會”會長梁金山,請予協助。民國22年(1933)在緬代聘印度工程師來滇主其事,于民國24年(1935)元月建成可通行負重馱馬7匹(約2噸)吊橋。民國26年(1937)在原橋主體上改建公路橋,2月正式通車。抗日戰爭時期,民國31年(1942)5月龍陵失陷,為阻日軍向保山進攻,5月5日守橋部隊奉命將東岸橋塔炸毀。民國33年(1944)遠征軍反攻又修復。民國38年(1949)6月被潰退地方武裝“共國盟”焚燒,9月又修復,11月當地革命武裝為截斷國民黨部隊逃竄緬甸又將橋面焚毀,次年1月搶修,4月修復。新中國成立以后,公路部門在原橋基礎上做了加固。惠通橋使用到1974年,直到下游的紅旗橋建成后才退出歷史舞臺,如今一座座現代化橋梁在怒江上矗立筆挺,惠通橋作為抗戰紀念和愛國主義教育遺址,依然在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反思、對先烈的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