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陵,一片片曾經撂荒的土地如今煥發勃勃生機,正成為當地群眾的“金疙瘩”。探索盤活補充耕地,龍陵縣正走出一條多樣化種植、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走進龍新繞廊村與雪山村交界之處,連片的1538畝補充耕地上,750畝旱稻、340畝辣椒、300畝玉米以及100多畝苦蕎在雨水的滋潤下正茁壯成長,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這些土地原本或是閑置,或是產出效益低下,如今在當地供銷社“點石成金”的舉措下,被重新盤活利用,實現了土地價值的最大化。
“我們與青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從選種、種植到田間管理,都嚴格按照科學方法進行。通過多樣化種植,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還降低了市場風險。”保山市“三農”服務站負責人張子紅介紹道。

據了解,該補充耕地多樣化項目由云南供銷合作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保山市“三農”服務站負責基地管理并提供技術支持,縣供銷聯社下設的基層社龍陵青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參與合作,以訂單式收購的模式,解決了群眾的銷售顧慮。
龍陵青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爾康談道:“我們將圍繞打造‘一站式’農業綜合服務平臺,解決好‘三農’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去外面務工也不方便。現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一舉兩得!”在地里勞作的務工群眾段春燕滿面笑容地說道。據了解,該項目預計用工7000多人次,帶動地方群眾務工增收60余萬元。

龍陵縣供銷社在此次盤活補充耕地行動中發揮了關鍵的引領作用。下一步,縣供銷社計劃在全縣適宜地區推廣這種種植模式,將成功經驗復制到更多地方。
龍陵縣供銷社黨組書記、主任楊海濤介紹:“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閑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實現全縣農業產業的升級和農民的增收致富。除了推廣種植模式,我們還將進一步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整合產業資源,做好農資供應工作,確保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李長明 趙歡歡 馬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