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之畔,咖啡樹與堅果樹生長得郁郁蔥蔥,一片翠綠的密林之中,“鑲嵌”著一個小村寨——龍陵縣木城彝族傈僳族鄉魚塘埡口村。這個村寨正以“生態美、產業興”的獨特風貌,譜寫著邊境幸福村的美好生活華章。

基礎設施“漸趨完善” 致富之夢“逐步成真”富寶新村距離邊境線僅2公里,這里的村民原先來自魚塘埡口村上弓背、下弓背、包包寨等小組。長期受地質災害的影響,他們于2018年搬遷至此。平整寬闊的水泥路把家家戶戶緊密相連,嶄新的村衛生院坐落于村寨中心,醫療設備一應俱全。專業的醫護人員精心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老師也用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警務室里,警務人員日夜堅守崗位,守護著村寨的安寧。“以前我們住在山上的房子里,生產生活的環境都不好。后來,黨委、政府給我們蓋了新房,讓我們搬過來住,接通了水、電,孩子上學、看病都很方便,現在的生活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富寶新村六組村民李國華感慨萬分地說道。

和美村莊“逐步構建” 人居環境“日益優化”近年來,魚塘埡口村積極開展村莊清潔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村容村貌。2022年,魚塘埡口村設立了“周五全民清潔日”,將人居環境衛生納入管理體系,發動群眾定期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激發村民作為保護生態環境“主人翁”的意識,相繼實施了衛生戶廁改造、人畜分離、庭院提升等行動,衛生戶廁普及率和人畜分離覆蓋率均達到了100%。村內還定期開展家庭環境衛生評比活動,使得村容村貌得到全方位改善。在村里停車場、公共廁所、集市等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通過充分發揮“小村規撬動大治理”的示范引領作用,制定了村規民約,并在“火塘夜話”或者通過廣播反復宣傳,做到人人知曉、戶戶遵守。黨群齊心將魚塘埡口村打造成“產業興、環境美、邊疆穩”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目前,我們村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有了很大的進步,村民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家家戶戶都會定期打掃衛生,村子變得又干凈又整潔。”魚塘埡口村黨支部書記楊祖方說道。

富民產業“蓬勃發展” 群眾腰包“日漸鼓脹”近年來,憑借當地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優勢,大力推動咖啡產業發展,引進先進的咖啡種植技術與管理經驗,積極申報咖啡產業相關項目,實施了咖啡堅果產業區發展建設等項目,構建起咖啡堅果加工儲存室、晾曬場、停車場、產業生長觀察臺等基礎配套設施,促使村內咖啡產業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華麗轉型。2024年,魚塘埡口村咖啡干豆的訂單銷售量預計達到400余噸,總產值預計可達800余萬元。有效地帶動了季節性勞動力就業達6000余人次,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我種了37畝咖啡,每年收入能有10多萬元。而且,我還在咖啡地里套種了堅果樹,總收入相比以前可是翻了好幾番。”村民楊世兵一邊掰著手指算著收入賬一邊說。除了咖啡、堅果之外,魚塘埡口村還有烤煙種植、養殖產業,并且在區域內探索“煙后蔬菜”輪替式種植,發展無筋豆、青豌豆等種植,有效優化了產業結構,農業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烤煙種植大戶陳進衛說:“去年我種了40多畝烤煙,純收入有30多萬。這幾年烤煙不愁銷路,政府又幫忙架水,又修建電烤窯。2025年我打算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多畝,通過規模化管理模式,我有信心在今年的基礎上實現再次增收。”

服務設施“投入運營” 文化生活“日益多彩”傍晚時分,富寶新村的民族團結廣場上聚集了不少前來健身的村民,大家一邊鍛煉一邊悠閑地聊天。近年來,木城鄉秉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創新工作思路,多管齊下,配套建設了6處設施齊全的活動廣場。廣場上配備了20多組健身器材,引導群眾踴躍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提升群眾對文化生活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以前,村里群眾在閑暇時娛樂活動比較少。現在村里的設施完善了,群眾在閑暇之余有了更多娛樂活動的選擇,生活過得相當充實。”警務室民警楊文華深有感觸地說道。除了健身廣場之外,村里的農家書屋也是村民們喜愛的去處。這里收藏了600余冊書籍,內容涵蓋政治理論、歷史文化、法律知識、文學典籍、科學技術、農業生產等諸多領域。這些書籍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知識儲備,還為他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