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龍陵縣25000多畝高海拔精品咖啡陸續進入了采收季。走進漫山遍野的咖啡地,只見紅中泛紫、個頭圓潤的咖啡鮮果密密麻麻地掛滿枝頭。咖農們穿梭在地頭,趁著好價格抓緊時間采摘成熟的咖啡鮮果。

“今年,雖然產量不高,但果子品質好,價格也不錯,鮮果每公斤能賣到7塊多的好價格。”連日來,鎮安鎮嶺干村白虎山小組的咖農張家能每天一大早就和妻子在地上采摘咖啡。他一邊麻利地摘果,一邊告訴記者,他家栽種著20多畝咖啡,這幾天采收的屬于海拔1400多米的地塊,今年的收入有望達到7萬多元。鎮安鎮共有9400多畝咖啡,今年的鮮果成熟時間要比往年早一些,11月下旬就開始陸續采摘,提前了半個多月。

海拔高度不同,咖啡成熟的時間也不同。龍陵咖啡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怒江西岸1200—1900米的高海拔地區,涉及沿線的鎮安鎮、臘勐鎮、碧寨鄉、勐糯鎮、平達鄉、木城鄉6個鄉鎮的26個村社區,平均種植海拔在1500米左右,鮮果采摘從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5月份,是全國規模化種植咖啡平均海拔最高的縣份。

因種植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長,龍陵產出的咖啡豆具有均勻飽滿、光澤鮮亮、濃而不苦、香而不烈、油脂豐厚、果酸味濃等特點。這樣高品質的高海拔咖啡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和好評。
“老楊,這幾天你有貨嗎?可以盡快發過來一些!”這些年來,外地的咖啡經銷商姜女士一直和臘勐鎮松山村的咖農楊進增收購龍陵咖啡。姜女士這樣評價龍陵咖啡:“海拔特別高、生長周期特別長,水、土都比較好,礦物質多,口感豐富,喝起來回甘,醇厚度不錯。”

楊進增栽種咖啡已有33年,最開始栽種了5畝卡蒂姆,而后逐漸擴大種植面積并達到了80多畝。隨著栽種時間變長,咖啡的產量和品質都已經不太理想。楊進增只是龍陵廣大咖農中的一員,類似于他家情況的咖農不少。針對這些情況,近年來,龍陵縣按照區域適宜化、品種優質化、管理規范化的目標,通過優化品種結構、實施中低產咖啡園改造,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農戶引進優良品種進行種植,鼓勵種植戶從傳統品種向瑰夏、鐵皮卡等優良品種更新換代,不斷改良咖啡種植品種,提升咖啡產能。楊進增積極跟著咖啡產業的發展思路走,目前,已經改造提升了50畝低產咖啡園,發展了鐵皮卡、卡杜拉、瑰夏等8個品種。目前,臘勐鎮咖啡種植面積達到了4200多畝。

在光熱資源豐富、海拔高差較大、立體氣候明顯的邊境鄉鎮木城彝族傈僳族鄉,咖啡種植面積達到了7000余畝。返鄉創業小伙匡大元看著這幾年咖啡產業的蓬勃發展勢頭,在外做工程的他選擇回鄉發展咖啡。他一邊打理好父母栽種的10多畝卡蒂姆,一邊新栽了350多畝瑰夏,并在當地收購鮮果。匡大元說:“目前,咖啡市場的行情不錯,我向村民們收購鮮果,一部分以生豆的形式發往外地,一部分留下來等明年3月份村里的加工廠建成后用以深加工。我家新栽的瑰夏也長勢正好,2025年,就可以投產20多畝,這樣的發展勢頭非常令人期待。”

如今,除了優化品種種植外,龍陵縣還采取建設咖啡莊園、籌建加工廠、優化生產方式、加強宣傳推廣、舉辦咖啡產業培訓班等措施,著力種好一粒“咖豆”、建好一個“咖園”、護好一方“咖業”。目前,全縣2986戶咖農種植咖啡25657畝,建成咖啡莊園3個、咖啡加工廠6個,注冊咖啡企業46個、咖啡個體戶189戶、咖啡專業合作社3個,年加工咖啡1100噸。今年,全縣咖啡鮮果產量預計能達到9000余噸,有望實現年產值6400余萬元。
記者/徐 靜通訊員/朱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