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陵縣以推行“公司+黨總支+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等新機制為引擎,大力發展石斛盆景花卉種植業,探索出了包種苗、包規劃、包選址、包技術、包回收的“五包”模式,帶動石斛盆景花卉走出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包種苗”解決選種難題。石斛花卉的市場競爭力、價格競爭力可以說都來源于種苗,龍陵縣在石斛花卉起步階段也存在選種不好、市場占有率低、沒有話語權的現象。通過4年多的摸索和嘗試,龍陵縣的各石斛花卉企業認識到種苗才是增強競爭力的核心和關鍵,于是在縣級行業協會的引導下,逐步發展成了統一由有研發技術的企業向農戶免費提供種苗的模式,全面解決了盆栽花卉品種不好、品質不優、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我們公司建有1個石斛種質基因庫,引入國內外130余個花卉品種,共為縣內外9個村(社區)的35戶種植大戶,提供140余畝石斛花卉種苗500余萬株,占整個花卉市場的70%多,這些都是市場上競爭力比較強、價格比較不錯的品種,種苗我們全部免費送到種植基地邊。”龍陵縣林源石斛公司技術總監楊連坤介紹說。
“包規劃”解決布局難題。龍陵縣研究出臺了《龍陵縣石斛產業發展意見(2021—2025年)》,明確了舉全縣之力發展石斛花卉產業,并規劃提出了適合種植的區域。鄉、村兩級結合耕地保護有關政策要求,為有意向發展石斛花卉的企業和農戶規劃出了適合種植的區域。“林源石斛公司來和我們村上對接,幫助我們村(社區)規劃發展石斛花卉種植,每畝可以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7200元,到目前我們共動員農戶發展石斛花卉13畝,預計能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左右。”龍江鄉蕨葉壩村黨總支書記魯興錫介紹說。截至目前,全縣共規劃建設石斛花卉種植觀光基地50余個。

“包選址”解決地塊難題。龍陵縣適合發展石斛花卉的區域分布較廣,但是大多數都是處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或者運輸成本比較高的地方,大多數區域發展起來經濟帶動力不強。“2021年林業石斛公司派技術人員來幫我選擇了一塊8畝來的地塊,從氣候、環境等確定適合發展石斛花卉,到現在種植快3年時間,基本上每年可以出售給公司一批,常年帶動就近務工4人,發放工資18萬余元,公司回收了15萬余盆,我也產生了45萬余元的收益。”勐糯鎮海頭村種植大戶李家龍介紹說。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4個村(社區),43戶農戶種植石斛花卉180余畝。

“包技術”解決標準難題。栽培技術是石斛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龍陵縣以縣、鄉兩級協會和龍頭企業為支撐,邀請教授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相關培訓指導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和群眾解決石斛花卉栽培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引進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目前建成朱有勇、李凡、李涵等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聘用專家顧問團隊5個,與中國農科院等三十多個科研院校和業內企業合作,實施國家、省級科研項目18項,獲國家認證專利64項。先后選育出“龍紫1號”“紫斛1號”等良種6個、新品種8個,收集并鑒定石斛種質資源202種,保存種質資源2866份。提供種苗的公司每個星期派出技術指導員前往花卉基地指導不少于1次,同時采用遠程攝像頭監控,隨時跟進花卉長勢,及時解決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包回收”解決銷路難題。以林源石斛公司為代表的花卉企業,將發放到農戶手中的種苗,按照技術人員的要求進行栽種和管護,通過1—2年時間,當花卉達到每株3個條、長度達到15厘米以上,由公司到種植地塊進行統一回收,通過批發、直播等途徑直接出售,或者移栽到木樁、花盆等進行包裝銷售,達到公司回收標準的,每盆花可以為村集體增加收益0.2元、為農戶增加收益3元。

“一花引來百花開,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龍陵縣的花卉產業呈現出勃勃生機。目前全縣已建成石斛花卉交易展示中心3個,年銷售盆景花卉200萬盆,解決250余人的常年務工問題。待全縣已種植的石斛花卉全部出售后,預計可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0余萬元,帶動農戶增收600余萬元。“五包”模式將成為助推龍陵縣石斛盆景花卉促農增收的有力措施之一。
供稿/縣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