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有養殖稻花魚的傳統,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龍江鄉借助滬滇協作平臺,學習借鑒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先進經驗,以“魚米之鄉·魅力龍江”農旅小鎮為定位,堅持“黨建引領、重點聚焦、項目帶動、全民參與、共促振興”的工作思路,讓龍江的稻花香飄向全國各地,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黨建引領 底氣足
自2016年上海對口幫扶龍陵以來,產業合作、就業幫扶、消費帶動、人才交流等滬滇協作項目在龍陵縣落地開花,為龍陵注入了發展活力。
龍江鄉抓住滬滇協作機遇,學習考察閔行區多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通過學習浦江鎮匯中村“田園+水鄉”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子,鄉黨委依托資源稟賦,結合地理區位、民族風情等優勢,將弄崗社區和弄玲村作為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試點,申報弄崗社區、弄玲村滬滇協作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示范點打造。
為保證滬滇協作項目順利落地,龍江鄉成立了工作專班駐點弄崗社區。工作專班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戶主會、小組長會,詳細介紹滬滇協作的“前世今生”,全面解讀滬滇協作項目建設效益,從源頭打消黨員群眾的顧慮,使其支持滬滇協作項目建設實施,順利完成了5.417畝土地征收工作。在此之后,龍江鄉“稻田公園”項目的土地流轉工作也進展順利,簽訂土地流轉意向書45份,完成土地流轉48.9畝。

項目聚人 人氣旺
弄崗社區、弄玲村滬滇協作項目申請到上海市對口支援資金2100萬元,在較完整地保留弄崗社區傣族村寨的民族古韻和弄玲茶文化風貌的前提下,建設完成了糧食博物館、共享農事小屋、稻田棧道、茶山棧道、茶文化體驗館,以及契合時下流行元素的游客服務中心、觀景臺、咖啡屋、清木花園稻田民宿等工程,進一步激發了龍江鄉“梯田+水稻+稻花魚”“茶葉品牌產業”潛能,讓龍江鄉打響了“春賞映山紅、夏住老窩棚、秋嘗稻花魚、冬游龍江湖”的旅游招牌。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在滬滇協作項目的加持引流下,龍陵·龍江第七屆“稻花魚節”首日實景演出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8萬余人次;活動期間累計接待游客23萬余人次,同比增長106.6%;短視頻平臺單條播放量達2880余萬次,點贊80余萬次,龍江稻田公園景點“打卡”熱度位居保山景點人氣榜第4名,在全市3A級景區中人氣位列第一。

群眾增收 喜氣盈
通過對“黨建+滬滇協作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的一系列探索,龍江鄉村級集體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以“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展“我在龍江有點田”稻田認領活動,累計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8萬余元;弄崗社區、弄玲村依托滬滇協作項目資產,采取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和引進優質市場主體相結合的方式,對外出租清木花園稻田民宿和“茶文化體驗館”,每年預計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以上。

此外,“黨建+滬滇協作項目+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也讓當地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弄崗社區、弄玲村帶動提升53戶農戶發展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鄉村特色小吃等新產業新業態,每年戶均增收12萬余元;弄玲村263戶茶農實現戶均茶葉收入1.52萬元,就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5個,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3萬余元。今年的龍陵·龍江第七屆“稻花魚節”帶動40余家農家樂售出稻花魚40余萬斤,帶動稻米、農特產品及其他業態銷售增收,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0余萬元,實現旅游收入4200余萬元,同比增加37.6%。

借助滬滇協作的“東風”,龍江鄉實現了村集體增收和群眾創收的雙贏,讓“稻花魚節”的品牌IP不斷升級,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