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有技術只能在家務農,通過參加石斛楓斗加工技能培訓,有了一技之長,我現在做石斛楓斗加工,每個月能賺不少呢,前不久還參加了龍陵縣舉辦的‘技能興龍’系列石斛楓斗加工技能競賽獲得了一等獎,特別有成就感。”鄭轉鳳熟練地扭著石斛楓斗高興地說。

近年來,龍陵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部署,緊扣石斛、綠色硅材、黃龍玉雕刻等地方重點產業,探索產業發展與產業工人培育深度融合之路,通過深化改革,搭建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提升、技能素質提升、生活品質提升、勞模工匠引領、共享發展成果“五大平臺”,助力產業工人邁上共同富裕“快車道”。

以點帶面推進“產改”。為讓產改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成立由縣總工會為牽頭單位,26個縣直部門組成的產改工作領導小組,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研究出臺《龍陵縣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十四五”規劃》等系列文件。建立定期研究、情況通報、典型宣傳、經費保障等機制,大力推進保山隆基、龍陵縣職業高級中學、品斛堂等8個市、縣級產改示范點打造提升,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市級產改示范點龍陵縣職業高級中學為依托,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引進了華盛玉雕廠、云匯電子商務公司等14個企業作為教學實訓基地,年均培訓技能人才近4000人次(含短期培訓),為龍陵縣重點產業發展提供了一條批量培養和輸送技能人才的途徑。圍繞“技能興龍”三年行動,不斷建立健全“培訓—練兵—比賽—獎勵—晉升”五位一體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目前,依托專業職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電子商務、石斛楓斗加工、護工護理等各領域的專業技能培訓3萬余人次,孵化護工主管企業1家。每年組織開展各種勞動和技能競賽,以技能比武增強職工本領,以技能提升推動技術創新,目前已舉辦“石斛楓斗加工技能競賽”“斗茶大賽”等各類勞動和技能競賽50余場次,參賽2.5萬余人次。技能培訓和勞動競賽已經成為龍陵縣提升職工技術技能的重要抓手,推動了農民工向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轉變。

勞模工匠引領成長成才。為了搭建產業工人成長、成才、出彩的平臺,建立勞模工匠和先進集體培育推薦機制,連續開展尋找“最美勞動者”活動,評選各行各業先進集體13個、先進個人201人,并將其納入勞模工匠后備人才庫。近五年來,向上推選省、市“五一勞動獎章”15人、勞動模范4人、保山工匠4人;推選“工人先鋒號”“五一勞動獎狀”等先進集體國家級1個、省級2個、市級2個;建成勞動精神傳承室1個。在全縣職工中廣泛開展“五小”創新活動,評選表彰優秀職工創新項目15個。培育命名縣級職工創新工作室6個,推選命名勞模創新工作室2個、云南省示范性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個、保山工匠創新工作室2個。以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實施“名師帶高徒”工程,通過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傳幫帶”,充分發揮勞模工匠、名師名徒、老師傅熟練工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產業工人成長成才。如保山工匠段興恩致力于研究石斛人工種植方法和石斛楓斗加工技術攻關,在石斛種植、種苗繁殖、楓斗加工、楓斗精制方法等領域獲取多項國家專利,他還牽頭成立龍陵縣益民職業培訓學校,通過“傳幫帶”把石斛楓斗加工技術從家庭傳統手工藝提升為農民向石斛加工產業技術工人轉變的致富技能。

品牌打造賦能產業發展。龍陵縣牢牢抓住“一縣一業”產業發展機遇,以打造石斛全產業鏈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全方位打造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石斛工匠”品牌和“楓斗加工”勞務品牌,進一步擦亮“中國石斛之鄉”招牌。全面實施培育十名石斛工匠、百名石斛楓斗加工特級師傅、千名石斛種植能手、萬名石斛產業技能人才“十百千萬”工程,引進和培育石斛產業規上企業8家(含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成立石斛專業合作社26個(含國家級示范社2個、省級示范社8個),建成石斛楓斗加工廠17個、石斛初級產品交易市場3個,發展81個村(社區)1.5萬戶6.5萬余人從事石斛產業(占全縣總人口21%)。建成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1個、云南省中藥材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石斛試驗站1個,實施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14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認證專利62項、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健全完善石斛產業工人技能培訓、技能鑒定體系,通過開辦職業培訓學校,開展技能培訓、考試取證,培養了一批石斛楓斗加工產業技術工人,有效打通了石斛產業工人職業化發展通道。目前,已累計培訓石斛種植、加工等技術人員8.1萬人次,14261人獲得《國家中藥材楓斗加工技術資格證書》,90余人獲得“石斛種植能手”“石斛種植狀元”、楓斗加工“特技師傅”等榮譽證書,是全國唯一對石斛楓斗加工人員進行規范培訓并頒發證書的縣。

全方位服務共享改革紅利。產業工人不僅有“票子”,還要有“面子”,更要有“位子”,這是龍陵產改的人才觀,更是產改成效的一個縮影。龍陵精準落實助企紓困政策,2022年以來已累計為企業減稅退稅降費1.6億元,為企業減少社會保險繳費1550.43萬元,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90.28萬元,引導金融機構為3200戶市場主體發放貸款11.6億元。充分發揮“滬滇勞務協作”“紅色勞務”試點工作機制作用,組織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開發就業崗位3814個,新增城鎮就業2764人。在加強勞動保障監察日常巡查力度的同時,督促企業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機制、工資平等協商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待遇與技術職稱掛鉤等機制,充分保障產業工人經濟權益。同時,暢通產業工人政治參與渠道,產業工人中有市級“兩代表一委員”9人、縣級“兩代表一委員”40人、2名產業工人擔任縣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建立以“勞模、工匠、突出貢獻者、一線職工”為代表的職工療休養制度,2022年以來,籌集資金60萬元,組織200名職工參加免費療休養。建設“職工驛站”10個、“司機之家”2個、“職工心靈驛站”1個,“紅色驛站”1個,為戶外勞動者提供可以喝水、納涼、遮風、避雨的場所。以“司機之家”“農民工之家”等為載體,以“春送技能、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為主題,開展產業工人“金藍領之家”創建活動,免費提供愛心義診、假期子女托管、心理健康服務、法律援助、文體活動等普惠服務,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勞動者、關愛勞動者的良好氛圍,產業工人安全感、榮譽感、獲得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