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蘇帕河與小黑山自然保護區交界處的碧寨鄉坡頭村(曾經隸屬天寧鄉,后來天寧鄉合并為碧寨鄉),地勢山高坡陡,空氣清新,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天然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優勢,造就了“天寧火腿”理想的加工條件。
“天寧火腿”因產自天寧而得名,天寧又因天寧寺得名。據《天寧寺的傳說》記載,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因平定地方軍閥孟獲的叛亂“遵照孟節大仙囑托,保得一方平安”后,官、兵、民舉杯慶祝所用的主食材便是天寧當地居民用特留的鮮肉山豬腿腌制而成的臘肉,稱之為“天寧火腿”寓意為“食之便天下萬民安寧”之意。
碧寨鄉祖祖輩輩都有腌制火腿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術,“天寧火腿”更是深受食客喜愛、遠負盛名,但長久以來由于量少且散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龍陵各大超市和土特產銷售點經常斷貨。近年來,碧寨鄉立足實際、科學謀劃,依托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搶抓市場機遇,把農戶團結起來發展火腿產業,全力推進黨組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出“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實現村集體與農戶“雙增收”。
走進碧寨鄉坡頭火腿加工廠,隨著廠房大門的打開,一股臘味撲鼻。鋼架上懸掛的一排排火腿整齊排列,猶如一支支“琵琶”待人撥弄。琳瑯滿目的火腿色澤誘人,香飄四溢。加工的師傅正在廠房里給一只只火腿貼上“粘蠅紙”,細心地觀察每一支火腿的發酵情況。這些火腿均取材當地生態養殖生豬,高原氣候低鹽腌制,純手工匠心制作,滿足了廣大消費者對健康綠色產品的期待。
“大家都知道天寧火腿小有名氣,但由于天寧片區的群眾居住分散,加之加工技術不同,導致腌制出來的火腿有好有壞,且產量小,不能形成規模。”據龍陵縣碧寨鄉坡頭村黨總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楊昌富介紹,為全力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碧寨鄉坡頭村成立了龍陵縣醉宜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萬事開頭難,合作社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初期也遇到了很多難題,碧寨鄉坡頭村坡頭四組的李生芹開始對合作社持有懷疑的態度,不愿意把家中生態喂養的鮮豬腿賣給合作社,村黨總支了解以后多次到家中動員、宣傳、指導,最終李生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合格的鮮腿賣給合作社。
“以前每年臘月,我們這里的每家都殺兩三頭年豬自家腌制火腿,由于技術不過硬,腌制的火腿有好有壞,自從坡頭成立合作社以后,他們以比市場價高出兩塊錢的價格統一收購每家的鮮豬腿,開始還有點不相信呢。有了合作社的收購保障,給我們穩定的收入,我們喂豬的信心大大地增加了。”嘗到了甜頭的李生芹樂滋滋地說。
面對“天寧火腿”的未來發展,龍陵縣醉宜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將從改進加工技術、加大指導力度、提升火腿產量和質量,讓農戶也可以自行加工符合標準的火腿,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讓“天寧火腿”名揚四風,香飄萬里。
好山好水養好豬,好肉好料好火腿。碧寨鄉是典型的農業鄉,畜牧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群眾多以養殖生豬、黃山羊為主;典型的峽谷山鄉,山高坡陡的“優勢”為“火腿”產業發展造就了“溫床”。碧寨鄉緊緊抓住這一優勢,在畜牧產業發展上破局,由黨總支領辦成立合作社,以坡頭、半坡、天寧、三家村等7個高寒山村為主,辦起了坡頭火腿加工廠,產業鏈延伸了,發展路子更寬了。
據悉,龍陵縣醉宜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目前庫存火腿1053只,帶動430戶群眾增收,預計在今年10月出售,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往省內外全國各地,銷售額預計達到100萬元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以上。
記者/王佳鳳 陳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