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黎貢山的蒼翠臂彎中,龍川江如一條銀鏈蜿蜒而過,滋養著兩岸的沃土。龍江鄉——這座被群山環抱的滇西小鎮,曾是地圖上不起眼的角落,如今卻以萬畝梯田的金色波浪、萬畝茶園的翠色云海、稻花魚的躍動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然而,這片土地的蝶變并非偶然,而是一代代龍江人用信心為火種、以實干為犁鏵,在貧瘠中開墾希望,在堅守中書寫傳奇的壯麗史詩。


信心,源于對土地的深情堅守
龍江的過去,是傳統農業鄉鎮的縮影。耕地零散、產業單一,“靠天吃飯”的困境讓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村莊日漸“空心化”。但龍江人骨子里流淌著對土地的眷戀。在龍江人心中,土地是根,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基礎。

龍江鄉世代相傳的農耕智慧踐行著對土地的深情守護。從“紅細軟”到“常興谷”,農人用數十年時光在龍川江畔書寫育種傳奇。農科人員與村民接力穗選,在海拔1100—1400米的生態線中繁育出適應本土氣候的黃金品種,既承襲了地方志記載的古稻基因,又通過提純復壯技術攻克抗病增產難題。兩個特色品種均展現出強大生命力——“紅細軟”在8000畝梯田綻放紅玉光澤,“常興谷”以2000畝抗病豐產彰顯科技力量,它們以500公斤/畝的穩定產出滋養著三萬余農戶,更以紅潤透亮的米粒、冷而不硬的獨特食質、富含微量元素的健康屬性,讓深山稻香蝶變為“云南十大名米”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從自留15穗的堅守到中央財政扶持的現代農技,龍江人用一粒米詮釋著生態農業的永恒追求。
信心,點燃創新突破的火種
傳統農業的突圍,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龍江探索推廣的“稻魚共生”模式,正是信心與智慧碰撞的火花。
“一田多用用?魚不會把秧苗啃光嗎?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咋辦?”這是村民聽說推廣在稻田養殖稻花魚時的疑問。為了打消顧慮,鄉里組織技術培訓,承諾“虧了兜底”,并積極與水稻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在保證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通過制定育苗插秧、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全過程標準,對稻花魚苗投放時間數量、魚溝尺寸、日常檢驗監測等作出規定,促進魚糧共贏、富農增收。“魚吃蟲除草、魚糞肥田,水稻為魚遮陰避害,這模式好啊!”村民李大姐笑開了懷。
成功案例點燃了全鄉的熱情。近年來,龍江深度挖掘“稻魚共生”綠色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稻魚+烤煙”“稻魚+蔬菜”“稻魚+油菜”等產業融合,走出輪番種養、“一年三熟”、綠色高效、“一田多收”四季優產的生態循環之路,在堅決守住糧食安全生產底線的同時兼顧群眾增收的利益最大化。每畝稻田平均產稻谷600公斤,產稻花魚50公斤,產烤煙162公斤,產稻草670公斤,畝均可實現綜合產值11980元,扣除生產成本后畝均可實現純收入9680元,比傳統稻田增收5900元,讓“百斤魚千斤稻萬元收入”成為龍江的生動實踐。村民笑稱:“以前種地靠力氣,現在種地靠科技,增收靠腦子!”
信心,凝聚共富路上的合力
單絲難成線,獨木不成林。龍江鄉深諳“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以“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擰成一股繩。
弄崗村的蛻變便是典型。這個昔日冷清的村落,如今是網紅景點“稻田公園”的所在地,也是鄉村振興示范點。2021年,村黨支部發起“我在龍江有點田”稻田認領活動,城市家庭認購稻田,村民代管。活動一經推出便引爆市場。2023年田塊共認出40.59畝;2024年,龍江鄉稻田公園稻田認領面積達80.58畝。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同時,大批的游客涌入,帶動了民宿、餐飲、手工藝品、農特產品銷售,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良性循環。

村民白大姐的經歷是這場變革的縮影。她曾在家務農,收入僅夠家庭日常開銷。如今,她在自家小院經營農家樂,旺季時一天要接待游客50桌。“以前覺得家鄉沒出路,現在才知道,信心就是最大的本錢!”說這話時,她正忙著給客人端上一盤稻花魚,香氣彌漫整個院子。
信心,繪就農文旅融合的新圖景
龍江鄉的產業不止于農業。還要將“魚米之鄉”的招牌,鍛造成農文旅融合的金字名片。
每年國慶的“稻花魚節”,是龍江最熱鬧的時候。清晨,游客挽起褲腿跳進稻田,在泥水中追逐肥美的稻花魚;中午,農家樂里“全魚宴”飄香,牯子魚、酸辣魚、清湯魚讓食客贊不絕口;傍晚,篝火旁傣族花棍舞翩躚,游客和當地村民圍著篝火打跳正歡。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及“稻花魚節”期間,共接待游客37.06萬人次,帶動旅游花費6520余萬元。“中國農民豐收節”“稻花魚節”假日經濟分別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兩檔重磅節目報道,352條宣傳信息精彩亮相主流媒體,全面提升龍江對外知名度。
文化賦能讓產業更有厚度。在稻田公園旁,一座以稻米為主題的糧食博物館拔地而起。15個展區從“一粒種子的旅程”講到“農耕文明的智慧”,游客可以在沉浸式體驗農事活動的同時,深入了解龍江的魚米文化。文旅融合的觸角不斷延伸。萬畝茶園中,1618米的步道蜿蜒如龍,“雲邊嘉木”民宿隱藏于茶山云海間;蚌別溫泉旁,中醫館正在探索“溫泉+中醫”康養新模式,打造康養旅居新業態;熊出沒森林公園、高黎貢山徒步路線,給親子家庭提供接觸大自然和戶外探險的絕佳目的地。
信心如光,照見鄉村振興的星辰大海
從“空心村”到“網紅村”,從“傳統耕作”到“三產融合”,龍江鄉的蛻變印證了一個真理:信心不僅是精神支柱,更是行動的催化劑。它讓老農在田埂上看到希望,讓游子在故鄉找到舞臺,讓古老的農耕文明煥發現代生機。
未來,龍江人將繼續以信心為筆、以實干為墨,在滇西大地書寫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正如糧食博物館墻上的那句話:“每一粒種子都懷著參天的夢想,每一份信心都能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