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木城彝族傈僳族鄉老滿坡村,曾因交通閉塞被稱為“云端村落”。如今這里通了公路、建了加工廠,以“家風帶民風”的治理模式,成了邊疆基層治理的典范。黨的二十大代表、村黨總支書記郭玉琴與村民坐在火塘邊,用彝語和傈僳語交替宣講黨的惠民政策,村民們聽得認真,掌聲不時響起......

近年來,龍陵縣各級婦聯以“一線工作法”為抓手,組建了100余支女子調解隊,121個村(社區)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輔導站),用“她力量”織就一張覆蓋全縣的溫情治理網,讓“黨旗紅”與“巾幗美”交相輝映。
女子調解隊——架起矛盾化解的“連心橋”
木城鄉烏木寨村婦聯主席徐艷梅帶領隊伍走訪時發現,村民鄔喬旺因偷偷給女兒經濟支持,被兒媳刀英發現后引發家庭矛盾。經過三次“火塘會”調解,郭玉琴用“家和萬事興”的彝族諺語勸和,最終讓刀英理解了公公的良苦用心。“心寬自然路寬,現在全家一起種咖啡,日子越過越甜!”刀英感慨道。
據統計,女子調解隊成立以來,累計化解婚戀糾紛、鄰里矛盾40余起,為100余名老人、婦女兒童提供心理疏導,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3%。

這支由121支隊伍、千余名婦女組成的“金牌和事佬”,憑借“鐵腳板”丈量民情,成為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過去覺得家丑不可外揚,可調解隊的大姐們三番五次上門,硬是把我們的心結解開了。”居民張大姐回憶起去年調解夫妻矛盾的經歷,感慨萬千。
家庭教育輔導站——培育文明鄉風的“孵化器”
家庭教育輔導站已覆蓋龍陵縣所有村(社區)。村民匡建忠說,以前孩子回家就玩手機,現在全家一起“戒手機”,通過輔導站的引導,自己讀懂了孩子的內心。目前,輔導站累計開展50余期講座,惠及7000余人次。龍陵縣婦聯通過“小家”帶“大家”,讓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成為新風尚。
平達鄉婦聯執委楊素蓉帶領巾幗志愿者幫助單親家庭重建親情;龍新鄉婦聯組建“愛心媽媽團”關愛留守兒童;象達鎮婦聯推出沉浸式育兒課堂,家長與孩子共定“家庭公約”。

作風革命——鍛造基層治理的“鐵娘子”
3500戶家庭、16000余名婦女兒童、125件實際困難......這是龍陵縣婦聯主要負責人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的走訪數據。
在木城鄉烏木寨村,針對走訪發現的“兩癌”篩查難題,縣婦聯聯合縣婦幼保健院組建流動醫療隊,為300余名婦女免費篩查并跟蹤回訪。“以前要走一天路去縣城,現在專家到家門口,心里踏實多了。” 村民楊某昆握著檢查報告飽含熱淚地說道。
“晨訪晌議晚解決”,這是龍陵縣各級婦聯在開展“三訪四察五送”中針對婦女兒童急難愁盼探索出來的工作機制。針對企業女工育兒壓力大頻繁離職問題,縣鄉婦聯協調開設“媽媽崗”,90%女工留崗,企業銷售額反而增長15%。

龍陵縣各級婦聯用實際行動證明,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關注“一老一小”、融入千家萬戶。萬千“她力量”在滇西邊陲匯聚,繪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畫卷,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篇章。
供稿/龍陵縣婦聯 段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