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陵縣不斷探索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通過發展循環農業,挖掘農耕文化資源,塑造品牌形象,成功點燃鄉村旅游熱潮,不僅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還激活了農業生態產品的價值潛能。案例也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推介的第一批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成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

龍陵縣龍江鄉依托弄崗村的萬畝高山梯田資源,發展起以優質水稻品種“紅細軟”和禾胞魚的“稻+魚”共生發展,實現一水雙收、一田多收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了“我在龍江有點田”稻田認領活動,認領人可以“線上+線下”全過程參與管理。同步完成 “古城山”“禾胞魚” 商標注冊工作,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栽了烤煙又栽稻谷和放稻花魚,烤煙的收入在7000元左右,稻花魚和稻谷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加起來就1萬多元。”龍江鄉赧等村村民李富權說道。

龍江鄉赧等村村民石亞留自豪地說道:“紅細軟米的價格前幾年是3元/斤,現在是4元/斤,基本供不應求。稻花魚的價格是15元/斤,自己到田里捉的是20元/斤,基本上在田上就賣完了。”
“通過稻田認領活動共有25家單位和個人參與我們的稻田認領,共認領稻田60多畝,帶動106戶農戶增收21萬元,農產品增值15%,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9萬元。”龍陵縣稻花魚旅游開發服務中心法人代表朱朝新介紹道。

龍江鄉還結合弄崗村層疊交錯的梯田景觀與古樸的農耕窩棚,在田間地頭新建了彩虹步道、稻田棧道、農耕文化展示、糧食博物館、稻田迷宮等旅游設施,成功把田園打造成國家3A級旅游景區。并在連續舉辦的八屆“稻花魚節”中,開展“捉魚比賽”、民俗表演、農特產品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年均吸引游客超52萬人次。2024年度實現旅游收入達7500萬元,并成為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省主場,帶動周邊12家賓館民宿和62家農家樂投入運營。
“從2021年開始,我就從事加工稻花干魚,一年加工鮮魚3000多斤,做成干魚1000多斤,收入在70000多元,比在外邊打工強得多呢。”返鄉從事稻花干魚加工的龍江鄉赧等村村民趙應發說道。
龍江鄉綜合保障和技術服務中心楊德榮介紹道:“我們通過稻花魚和紅細軟米進行產品綠色認證,入選全國名優特新產品名錄,品牌溢價率達40%以上。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參與生態項目分紅,在開發稻田公園這一項目上,獲得每畝800元保底租金+旅游收入10%的分紅。”
龍陵縣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成功激活了農業生態產品的價值潛能,實現了鄉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益,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真正踐行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發展理念 。

“下一步,龍陵縣將繼續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探索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路子,推動更多的生態農業產品價值轉換,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龍陵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艷波介紹道。
記者/李開平 尹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