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陵縣木城彝族傈僳族鄉老滿坡村,提起黨的二十大代表、老滿坡村黨總支書記、婦聯主席郭玉琴,村民們無不交口稱贊。28年如一日,她在平凡的崗位上,以“黨旗紅”為引領,以“巾幗志”為底色,用實際行動詮釋“我為祖國守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新時代贊歌。

傳遞好黨的聲音
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老滿坡村民愜意地圍坐在熊熊的火塘旁。郭玉琴難掩激動之情地向大家宣布:“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咱們一直期待的段木公路馬上就要動工啦!”聽到久違的喜訊,村民們臉上頓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大家紛紛說道:“國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黨的恩情永遠不能忘。”
老滿坡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境村,居住著彝族、傈僳族、漢族等7個民族,人口不足1600人。上世紀90年代,木城鄉老滿坡村村民如星星一般散落在座座大山上,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或土坯房,道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孩子上學步行得走7、8公里的山路。一家人圍著田地打轉轉,日子過得甚為緊巴。在黨的光輝照耀下,老滿坡村村民從四面八方的山上,搬到了易地搬遷安置點,住上了樓房,走上了光滑的水泥路,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
多年來,郭玉琴始終牢記黨員身份,帶頭學習黨的政策,用帶有泥土氣息的宣講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黨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郭玉琴說:“多年來,黨和國家給我們邊境地區很多的惠民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我一定要宣傳好常的政策,引導好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做群眾的“貼心人”
郭玉琴是土生土長的彝族女子。在村民的眼里,她是心系群眾、為民解困的 “娘家人”;在同事的眼里,她是待人友善、樂于助人的“大姐姐”。
鄔喬旺育有一兒一女,如今子女都已各自成家。鄔喬旺心疼女兒家生活過得緊巴巴,便時不時地悄悄給女兒一些經濟上的支持。這事被兒媳刀英看在眼里,她多次通過臉色暗示公公。可鄔喬旺并未把兒媳的暗示當回事。刀英心里委屈極了,自家日子本就過得捉襟見肘,公公還不停地往外“撒錢”,她覺得公公壓根沒把這個家放在心上。刀英越想越氣,這股悶氣在心里越積越多,家庭關系也因此變得愈發緊張。
在一次入戶走訪時,郭玉琴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家人的異樣,深入了解后,知曉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于是,她耐心地分別給鄔喬旺和刀英做起了思想工作。郭玉琴始終和顏悅色,每一句話都飽含著關切,就像山間緩緩流淌的涓涓細流,慢慢地將兩人心中的“心結”悄然打破。隨著溝通的深入,鄔喬旺和刀英漸漸理解了彼此,家庭也重新回到了往日的和諧幸福。提及郭玉琴,刀英滿心感激地說道:“要是沒有郭玉琴苦口婆心地開導,或許這個家早已四分五裂。生活沒有邁不過的坎,心寬自然路寬。”

在老滿坡村,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場“火塘會”解決不了的,火塘里閃動的火光,如點亮山村幸福那一束光。“作為一名基層的婦聯干部,我走村入戶,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急難愁盼的一些問題,重點關注婦女兒童的工作,維護好他們的權益,為他們做好保障。”在采訪中,郭玉琴淡然地說道。
當好“領頭雁”,領跑“致富路”
產業興、邊民富。在甘蔗、咖啡、烤煙、香料煙等產業地旁,隨時可以看到郭玉琴與村民歡快暢談的身影。
近年來,郭玉琴發揮“領頭雁”作用,積極探索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致富帶頭人帶動村民發展產業,形成了以甘蔗、咖啡、肉牛、堅果、“兩煙”產業為主導的“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布局。同時,立足木城老滿坡村的資源優勢,投資250萬元新建“木城特色”農產品加工廠1座,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在郭玉琴的帶領下,老滿坡村正以闊步向前的姿態邁步前進。
28載堅守,郭玉琴以奉獻詮釋基層黨員的使命。她在平凡中堅守,彰顯不平凡的擔當,這一形象正是無數基層婦女工作者 “柔肩擔使命,芳華獻家國” 的生動寫照。在邊疆大地上,她讓 “黨旗紅” 與 “巾幗美” 相互映襯,共同奏響奮進新時代的激昂樂章。
記者/李長明 劉 羽 趙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