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有漢族、傈僳族、彝族、傣族、阿昌族等23個民族。在整體發展中,龍陵縣各民族緊緊圍繞“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做強做大石斛特色產業,在經濟上相幫相助,在情感上相依相偎。

“你看,要像我這樣做,讓石斛條短一點,扭起來后又用手指緊它一下,這樣整個楓斗外形就非常好看了.....”像這樣互幫互助、溫馨和諧的一幕,經常在臘勐鎮白泥塘村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演。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主要居住著傈僳族和漢族共224戶919人,傈僳族大姐余潤秀于2016年從半山腰上搬下來后,在縣里多次的“送技下鄉”中學會了石斛楓斗加工技術,隨后幾年的實踐中她熟練掌握了技巧、摸索出了門道,很多斛商都指定要她加工楓斗。現在,余潤秀每天加工2市斤,收入在80元左右。
很多漢族和傈僳族留守婦女都是余潤秀家里的常客,馬安丙就是其中之一。她常常向余潤秀討教加工楓斗對形狀、力度、火候、大小等方面的要求和要領。她指尖一邊快速忙碌,一邊告訴記者:“我以前不會加工楓斗,現在來和余大姐一點一點地學習,從不會到會做,都是余大姐教的,她教得很認真也很細心,我現在已經學會加工了,每天能加工1斤多楓斗,一天有50多塊錢。”

平時,余潤秀的家里都是這般熱鬧,雖然她們來自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但她們卻像一家人一樣同心發展一項產業,在親密地交流和幫助中互相成就、共同致富。余潤秀開心地說道:“我平時教他們加工楓斗,我家無論有大事還是小事,他們都會主動過來幫忙,我們都是一家人,互幫互助。”
目前,龍陵縣共有4.5萬人從事石斛楓斗加工,年均加工楓斗等初加工產品2500多噸,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

花抱柱,人抱團。近年來,龍陵縣各式各樣的石斛花在各地生根發芽、持續旺盛,各族群眾都吃上了“電商飯”。平達鄉河尾村的彝族大姐羅翠香因為要照顧孩子放棄了繼續到外打工的念頭,準備在網上賣石斛花。為了掌握“流量密碼”,羅翠香經常到龍陵縣新農人花卉有限公司學習直播技巧。羅翠香說:“我也想學開直播,這里有好多免費的老師教我們,他們教得非常好,我也學到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知識,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龍陵縣新農人花卉有限公司在石斛花卉種植、直播、物流等方面積累了較為成功的經驗,2024年公司電商營業額實現了1500萬元。靠著“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公司動員當地直播帶貨人員相互學習、抱團取暖、整合資源,不斷擴大市場占有量,實現可持續性共贏。因此,到這里學習的人總是絡繹不絕。有漢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傣族等,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種植石斛花卉經驗、討論直播引流話術,“美麗經濟”蓬勃興起的同時,民族團結之花也絢麗綻放。

公司負責人王紅艷說道:“我們采取兩種免費的方式去幫助他們提供技術,第一種是每年開展兩次集中培訓,以理論為主。第二種就是每年有需要的人群來到我們基地進行學習,以實操為主。”
目前,龍陵縣共有石斛花卉種植1100多人,年出圃石斛花卉500萬盆以上,戶均年收益5000元以上。
記者/儲永娟 尹純助 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