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陵縣臘勐鎮白泥塘村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嶄新的“小洋房”,沿著村子里寬敞整潔的硬化道路往上走,一陣陣歡笑聲從加工廠傳來,幾十名群眾正在嫻熟地削著核桃。

白泥塘村屬典型的冷涼山區,當地盛產優質的核桃青果,但因核桃價格低,且沒有銷售渠道,群眾無心打理,讓100多噸青核桃在樹上無人問津。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村“兩委”因勢利導,引進了核桃加工小作坊,幫助村民將核桃“變廢為寶”。

2023年核桃加工小作坊建起后,100多噸核桃青果實現了“顆粒歸倉”。核桃加工廠每年都會以市場價向村民收購青核桃,并招聘當地群眾到廠里剝核桃。如今,加工廠里每天務工群眾最高達二三十人,每年為群眾實現增收15余萬元。
“我閑的時候就會來廠里剝核桃,單瓣顏色黑的核桃一塊一斤,雙瓣顏色好的一塊五一斤,一個月能拿到1000多元,我還是很滿意的。”村民楊秀彩一邊嫻熟地剝著核桃,一邊高興地說道。

白泥塘村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涉及7個村民小組,共224戶919人。這些村民原先居住在陡峭的半山腰上,生活環境極為惡劣。2016年,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實和項目實施,這7個村民小組搬遷至龍潭山,有效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同致富,村‘兩委’積極尋求發展之道,采取實施‘三個一批+五小產業’增加搬遷群眾收入。‘三個一批’即外出務工一批,就近務工一批,留守婦女楓斗加工一批;‘五小產業’即小養殖、小種植、小加工、小作坊、小菜園。充分調動當地閑置土地資源和閑置勞動力,實現助農增收。”白泥塘村黨總支書記楊金莊說道。

白泥塘村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產業相對單一。為此,村“兩委”積極協調聯系勐糯等地的石斛種植大戶,由他們提供石斛鮮條,讓村里的留守婦女做楓斗加工,最終根據市場價從群眾手里回收楓斗,每年能帶動50多戶村民實現總增收30多萬元。

村民余潤英,家中有4口人,大兒子身患小兒麻痹,小兒子職中畢業還在待業,丈夫身患疾病做不了重活,家里的重擔就落在了50多歲的余潤英身上。“我家里比較困難,我平常主要是靠扭楓斗賺錢,這樣既可以照顧到家里,一年也能賺到一萬多塊錢。”村民余潤英手里嫻熟地扭著楓斗說道。

走在龍潭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可以看到了家家戶戶門前都有籬笆圍著的小菜園里種植的蔬菜青翠欲滴。這是村“兩委”為了讓閑置資源“活”起來,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地就近創收,積極鼓勵當地群眾發展庭院經濟,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種起蔬菜。
村民楊有能說道:“現在,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種了一些蔬菜,有姜、大蒜、蔥、豌豆,不僅不用花錢買菜吃,吃不完的蔬菜還可以拿到街上賣。”
曾經的“邊角荒草地”搖身一變成為“小菜園”,不僅擴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也提高了他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庭前栽花,院后種菜,一幅村強民富、鄉村美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為了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下一步,村‘兩委’將積極尋找發展致富之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建茶廠為群眾解決茶葉銷路問題,為群眾提供更多就近務工的機會。同時,繼續發展壯大庭院經濟,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泥塘村黨總支書記楊金莊說道。
記者/楊秀舒 趙歡歡 趙菊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