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龍陵縣種植的5.2萬畝草果已經采摘完畢,全面進入到烘烤和銷售階段。草果喜獲豐收,全縣8996戶山區群眾坐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紅利。

龍陵縣龍山鎮董華村種植草果已有50多年的歷史。30多年前,董華村群眾在發現種植效益后,家家戶戶都會將自家適宜種植草果的山林種上草果。草果是名副其實的“懶莊稼”,只需在采摘草果后再將當年結完果的老樹割除,就完成了管理。

不惑之年的姚昌福,承包山林面積22畝。今年姚昌福家收獲鮮草果3000多斤,按目前每市斤5元至6元的收購價計算,姚昌福家今年坐享生態紅利一萬多元。談起草果種植,姚昌福高興地告訴記者:“草果管理起來比較簡單,價格也不錯,今年雨水也好,草果的品質很好,也不愁賣。”

精神矍鑠的姚昌學是龍山鎮董華村草果加工大戶,每年收購加工鮮草果達300多噸。說起草果加工歷史,姚昌學向記者娓娓道來。1996年,朋友收購了一些草果,他接手進行加工就賺到了500元。嘗到了甜頭后的姚昌學也就開始了草果收購加工。每年草果收購時節,姚昌學都會開車到周邊市場進行收購,加工數量也逐年遞增。

走進姚昌學的草果烘烤廠房,草果清香沁人心脾。據姚昌學介紹,用烘干機烘烤出來的草果品質非常好,但每噸4000多元的烘烤成本比較高。煙熏窯每噸烘烤成本僅2000多元,但煙塵過大,衛生難以保障,也早被淘汰。風扇窯烘烤成本每噸3000多元,烘烤價格適中,同烘烤機烘烤出來的品相相差無幾。在龍陵大家多采用這種烘烤方式,每窯草果烘烤時間為3天3夜。效益好的時候每年加工收益在40萬元至50萬元。
“從我加工草果以來,農戶的產量也在一直飆升,我們加工的效益也一直在提高,加工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效益還是可以的。”說起草果加工,姚昌學滿臉堆笑地說道。

素有滇西雨屏之稱的龍陵縣,98%的國土面積為山地。一直以來,龍陵縣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深挖林下“富礦”,依托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和氣候優勢,大力發展草果、黃精、重樓等林下經濟產業。2024年,龍陵縣種植的5.2萬畝草果,實現干草果產量3500噸,帶動群眾增收2.2億元,草果已經成為山區群眾致富增收的“黃金果”。
通訊員/李長明 周 青 楊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