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是“折翼的天使”,但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享受著貼心細致的教育服務。有這么一群老師,他們難以體會“桃李芬芳”的成就感,但始終堅守初心,愛崗敬業、辛勤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師者奉獻自己、照亮他人的紅燭精神。有這么一所學校,它鮮為人知,但勇挑社會責任,始終堅守勇毅前行、放飛夢想的教育理念。

“爸爸媽媽太不容易了,我要好好學習石斛楓斗加工,以后可以幫助他們。”在龍陵縣特殊教育學校石斛楓斗加工培訓課上,段麗平由衷地說道。
“習得一技之長,方能安身立命。”2018年,龍陵縣特殊教育學校結合龍陵“一縣一業”石斛產業發展優勢,針對性地推出了石斛楓斗加工培訓。在老師們手把手地悉心教授之下,學生們掌握了石斛楓斗加工技能,通過加工石斛楓斗,不少學生能夠自食其力。段麗平學習石斛楓斗加工已有2年,知道父母養育自己十分不易的他,一直想為父母分憂解難。如今,已熟練掌握石斛楓斗加工技能的他,終于說出了壓抑在心底的心里話。

“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同樣是家庭的希望,開展石斛楓斗加工培訓,讓他們掌握一項生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家庭負擔,體現自身的價值。”看著自己的一批批學生通過學習石斛楓斗加工能夠自食其力,朱云老師感慨萬分地說道。
走進特殊教育學校繪畫與手工展室,各類精美的手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2013年,陳娟調入特殊教育學校,曾一直教授小學數學的她,被學校安排教授繪畫與手工。雖然自己具有一定的天賦,但要真正勝任這一工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更好地完成好學校布置的工作任務,她一頭扎進網絡和書本里瘋狂學習。為了節約手工成本,每一次與朋友和家人聚會時,餐后的花甲、貝殼、蛋托、果殼都被她通通打包,儼然成了一名“清潔工”。丈夫時常打趣地說道:“跟你出門好沒面子”。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的丈夫亦會貼心地幫妻子收集她眼中的“寶貝”。

“繪畫與手工可以提高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幫助他們適應生活,教學中看到孩子們的點滴成長,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目睹學生的成長變化,陳娟無比欣慰地說道。
針對部分不便到學校上課的學生,特殊教育學校采取送教下鄉的方式,為孩子們送上暖心教學服務。在鎮安鎮鎮南村的趙光然家中,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風雨無阻,如期為趙光然開起“小灶”。在老師的悉心教育下,趙光然變得開朗上進,經常幫助家里打掃衛生。看著孩子的點滴成長變化,趙光然爸爸心懷感激地說道:“在老師的教育下,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比以前好多了,我心中感謝的話永遠說不完。”
龍陵縣特殊教育學校建于2013年,學制為九年一貫制。現有在職教職工27人,學校開設的課程有生活適應課(文化課)、康復訓練課、社團課(興趣愛好)、實訓課(生活技能)幾大類。學校始終秉持“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的教育理念,“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目標。十余年來,在特教老師和社會的關心幫助下,特殊教育在促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彰顯了教育公平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特殊教育與其他教育不同,要求我們的老師要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要用心用情,持之以恒地去關心關愛學生,培養他們從點滴做起,點滴模仿,點滴成長。使他們初中畢業以后能掌握一技之長,走入社會以后能夠為家庭分擔一定的責任。”談及特殊教育,龍陵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蔣占學感慨地說道。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為人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這些“折翼天使”的家人并沒有“母憑子貴”的奢望,更多地是在孩子的生存問題上苦苦尋找答案。他們需要社會的關心呵護,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關注、關心每一個特殊家庭的孩子,讓他們與健全的孩子同頂一片天空、同踩一片大地,在幸福的社會大家庭中快樂成長。
記者/李長明 趙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