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社會工作者是一種用生命影響生命、靈魂感動靈魂的助人職業。他們秉持著“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用真情和關愛串聯起基層工作千根線、架起座座連心橋,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貢獻著光與熱。下面一起來聽聽龍陵縣幸福里社會工作站的社工李艷蘭與“小飛機”之間發生的故事。

“小飛機”是龍陵縣幸福里社會工作站的社工姐姐們對小女孩麗麗的獨有稱呼,麗麗也特別喜歡這樣的昵稱。麗麗是一名9歲的小女孩,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
在社工開展社區兒童小組活動的時候,社工李艷蘭發現“小飛機”在“感恩父母”環節中情緒低落,隨后社工前往“小飛機”家里進行了走訪。
原來,“小飛機”的母親在她出生兩個多月后因病去世,隨著母親的去世,外省戶籍的父親也離家外出再也沒有回來。目前,“小飛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祖孫三人相依為命。爺爺奶奶已經60多歲了,還要經常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
可能是因為從小缺乏父愛母愛的原因,且爺爺奶奶年紀已高,“小飛機”特別害怕死亡。據“小飛機”的奶奶所述,寨子里有人過世,“小飛機”都會回家抱著爺爺奶奶痛哭,害怕爺爺奶奶有一天會離開自己,害怕爺爺奶奶不能看見“小飛機”長大成人。
面對“小飛機”的焦慮情緒和對死亡的恐懼心理,李艷蘭及其同事通過入戶走訪,在督導老師的指導下,定期去“小飛機”家陪伴她做作業和玩游戲
。“阿姨,你們又來啦!”“小飛機”每次看見社工去找她玩,都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小飛機’,我們本周要舉行活動,請你和爺爺一起來參加,你愿意嗎?”幸福里每次舉行活動前,都會打電話或上門邀請“小飛機”參加,她也會積極約著爺爺來參加活動。在小組活動中,“小飛機”認識了情緒的種類,學會了接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在社工的持續陪伴下,“小飛機”主動拿出媽媽的照片和社工一起分享。
在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之后,幸福里社工還分次送給“小飛機”一套關于生命和死亡的繪本,每次和“小飛機”見面都一起閱讀繪本,討論繪本內容,在閱讀完第三本繪本之后,“小飛機”對社工說:“阿姨,生老病死我們不能抗拒,但我們能過好現在的日子。”
在看到“小飛機”對死亡已經不再那么恐懼,社工們給她做了焦慮量表測評,焦慮程度明顯下降。之后,社工又順勢引導“小飛機”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增進祖孫感情,促進家庭和諧。
“看著‘小飛機’的心態有所改變,我們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李艷蘭欣慰地說道。
“阿姨,謝謝你們!”“不用謝啊,‘小飛機’你未來想做什么呢?”
“我想當一名老師,因為當老師可以教書育人。”
“太好了,祝愿我們的‘小飛機’能在未來的日子里快樂飛翔!”
李艷蘭經常感慨,這個故事雖然很不起眼,但是幫助一個孩子卸下了很多年來的心理負擔,教會她正確處理焦慮和恐懼情緒,指引她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時也增進了爺爺奶奶和孫女的溝通,這就是她們默默堅守的價值和意義。
記者/徐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