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88-X/20250310-00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象達鎮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促民增收 | 發布日期 | 2025-03-10 |
| 文號 | 瀏覽量 |
近日,滇西的群山還籠罩在薄霧中,象達鎮邦工村的10余名農戶代表在村委會班子成員及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踏上了前往潞江壩無筋豆種植示范基地的觀摩之路。這場跨越山嶺的“取經之旅”,承載著村民們對產業轉型的期待,更寄托著鄉村振興的蓬勃希望。
潞江壩的春日,陽光已帶著幾分熾烈。當邦工村的觀摩隊伍走進連片翠綠的無筋豆種植地時,眼前的景象讓許多人瞪大了眼睛——整齊的豆架如列隊的士兵般延伸向遠方,拇指粗的豆莢成串垂掛,工人們穿梭其間,動作嫻熟地采收果實。邦工村村民鄭世炳蹲在豆架旁,用手指丈量著植株間距。基地技術員現場揭秘:通過相應種植技術,調節主蔓與側枝的生長節奏,使畝產量從傳統種植的1000公斤躍升至3500公斤。在占地50畝的種植示范區,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課堂”讓農戶們大開眼界。滴灌設備根據土壤濕度啟停,就連噴灑生物農藥都是機械化自動化,科技的賦能減少人工的投入,讓種植產能成倍增長。“以前覺得高科技農業是城里人的事,今天才知道咱山地也能用!”村民段春蘭指著手機里剛拍下的水肥一體化裝置感慨。邦工村種植大戶鄭世炳當場算了一筆賬:“按畝產3000公斤算,刨去成本能凈賺1萬余元,比種玉米翻了好幾番!”聽到這個數字,邦工村黨總支書記王國云立刻掏出手機錄像:“得把技術細節拍清楚,回去對照著實踐。”參觀學習過程中,王國云始終走在隊伍最前列。他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下關鍵信息:“3月育苗需搭小拱棚防倒春寒”“采收期每隔2天摘一次豆莢”這些細節,將成為回村后制定種植方案的“指南針”。
午飯時間,技術專家針對邦工村海拔高、溫差大的特點,建議采用“早春覆膜+秋延后栽培”模式,避開雨季高峰,延長采收期。村委會副主任鄭仙艷趁機提出擔憂:“要是種不好,投進去的錢打水漂咋辦?”基地負責人笑著展示手機里的“技術幫扶群”:“從整地到銷售,我們全程視頻指導,還會不時邀請相關專家到村指導!”
返程的汽車在盤山公路上蜿蜒前行,車廂里的討論卻比引擎聲更熱烈。村民鄭坤燕計劃把自家半荒的坡地改造成豆田;返鄉青年鄭定平琢磨著開直播賣豆子;就連60多歲的阿姨也表了態:“我雖然扛不動鋤頭,但能幫忙擇豆莢!”
村委會班子連夜召開會議,初步敲定“三步走”計劃:一是成立無筋豆種植合作社,整合20戶農戶的100畝土地開展試點;二是爭取鎮政府的產業扶持資金,建設育苗大棚和冷鏈分揀點;三是與基地簽訂“技術托管協議”,確保今年完成首輪種植。
暮色降臨時,觀摩團成員們的手機陸續響起——家人、鄰居紛紛打聽見聞。村民小組長楊世旺索性在微信群發起語音會議,激動的聲音在山谷間回蕩:“鄉親們,咱們山里人也要種出‘金豆子’了!”
站在潞江壩的高處遠眺,連片的豆田正沐浴在金色的夕陽中。那些蜿蜒的藤蔓不僅纏繞著豆架,更串聯起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通道。對于邦工村而言,這場春日的觀摩如同一粒火種,點燃了產業振興的燎原之勢。當山風掠過豆架,沙沙作響的不僅是新生的嫩葉,更是一個村莊奔向幸福的足音。
蘇帕河峽谷的褶皺深處,一條“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正謀劃。這看似普通的無筋豆,或將成就邦工村百姓的“共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