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邦邁村籠罩在細雨里,李邦海踩著濕滑的山路走進石斛園。攀附在枯樹上的紫皮石斛已抽出新芽,巖石縫隙中的鐵皮石斛正凝結著夜露。當年的三十簍石斛苗,已在這片海拔1600米的闊葉林中織就立體化的產業網。如今在204畝山林間,通過五載耕耘,這片寄托著鄉親希望的“仙草森林”,年產鮮條15噸,以每公斤160元的均價叩開了省外市場的大門,產品廣銷浙江、上海等地。
石斛引入枯木逢春

2018年的夏末,李邦海帶三十簍石斛苗回村,最初的大棚育苗架上,2000余株石斛苗在橫放木頭上模仿規模化種植,但李邦海卻在第三個月叫停了這種種植模式。“市場上規模種植的石斛太常見了,賣不上價,沒有特色。”他自己一人開展研究,觀察野生石斛的生存智慧,最終開創出“大棚育苗+仿生綁苗”的過渡方案:先讓幼苗在室內通過人工培育,完成60天新苗生長期,待莖稈纖維化后,用繩將其綁縛到高處的枯枝上,開始采用仿野生無人工干預的自然生長方式。這項技術創新讓移栽存活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經歷山風磨礪的石斛苗能自主調節水分吸收,形成更接近野生的致密莖節結構。他將首批石斛苗綁縛于錐栗樹,當首批紫皮石斛莖條以每公斤180元售出時,鄉親們終于相信:這些看似脆弱的“草根”,真能在樹上生金。
深谷中的物種密碼

紫皮石斛與鐵皮石斛這對“黃金搭檔”,在邦邁村找到了理想棲所。前者莖粗肉厚,善攀附直徑超30厘米的闊葉枯木,濕潤的樹皮褶皺能為其保留晨露;后者細韌如鐵,根系可深入巖石風化層,晝夜溫差的淬煉使其多糖含量提高。每年八月采收季,村民穿梭林間剪取三年生成熟莖稈,紫皮石斛鮮條膠質晶瑩,經捆扎之后就隨著快遞奔赴各地。
朽木重生的經濟賬本

如今基地總面積拓展至204畝,其中紫皮石斛占201畝,鐵皮石斛以3畝試驗田驗證著高端市場的潛力。林間每株6年以上的錐栗樹,可負載50叢紫皮石斛,年產值超800元;鐵皮石斛獨居的麻栗樹上,三畝試驗田產出鮮條上百公斤,較傳統玉米種植增收20倍。那些被視作無用之物的朽木,如今化作收益年年增長的綠色銀行。
山鄉的歲時饋贈

每年四月,當紫皮石斛垂下淡紫色花穗,鐵皮石斛綻開米黃小花,就到了采花季,村內居民可以到林間采花,隨著指尖輕捻飽滿的花苞——這是邦邁人獨享的春日福利。村內老阿婆總愛將采回的石斛花浸入山泉,與土雞蛋同燉,瓷碗里浮動的琥珀色蛋花裹著草木清香。“這是咱祖輩傳下來的家常味,吃著舒坦又養人。”她笑眼瞇成縫,鍋里騰起的熱氣模糊了窗外的錐栗樹影。

待到秋陽染黃錐栗刺苞,林間響起簌簌落果聲。又到了采錐栗的季節。這些與石斛共生的錐栗樹,既是種植區的天然遮陽傘,秋季墜落的山貨更成為額外饋贈。院內劃定大部分地區為專屬撿拾區,只要來的村民都可以撿拾錐栗,隨著孩童們兜著揣著飽滿的錐栗奔跑嬉鬧,自然的饋贈與人的勞作,在此釀成甜蜜的循環。
斜陽穿透林間薄霧,石斛莖葉在朽木上泛著琥珀色柔光。村民們用五年光陰驗證:當科技嫁接自然饋贈,枯木可成金山;以敬畏守護生態平衡,石斛自生銀鏈。這片承載著生命輪回的山林,正以獨特的方式詮釋著鄉村振興的深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