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萬物休眠。而在龍陵大山深處的密林里,生長在樹上的仿生石斛積累了充足的養分,水靈靈膠質飽滿,給農戶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山林間上下飛舞、辛勤勞作的蜜蜂,因為冬季空氣干燥,雨水較少,釀出的蜂蜜濃度、品質比其他季節的要高,讓養蜂人收獲滿滿。
依托獨有的氣候優勢和資源優勢,龍陵縣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了以石斛、草果、中草藥、食用菌等為主的林下種植產業;以胡蜂、黃山羊、生態雞等為主的林下養殖業;以核桃、油茶、堅果為主的林果采摘業,2017年林下經濟總產值達5.1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滇西雨屏”龍陵描繪出一幅“林下掘金、生態致富”的綠色畫卷。
林中石斛 “仙草”成致富法寶
溫潤的氣候,充沛的雨水,豐富的森林資源,龍陵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滋養孕育著生靈萬物。龍陵紫皮石斛便是大自然饋贈的“寶物”之一,它不只是美味佳肴和治病良藥,更為全縣百姓提供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在達摩山野生石斛種植基地,綁在樹上生長的紫皮石斛長勢喜人。特別的是,在每株石斛上還有著二維碼吊牌。
“隨著石斛需求量越來越大,經常會有省外的客戶詢問:怎么知道你們家的石斛確實是仿野生種植的?對此,公司在原有發展電商的良好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探索出了網上認養可追溯的種植模式,讓消費者更放心。”龍陵縣林源石斛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華介紹道。
“仿野生種植的石斛因生態綠色、品質上乘,近來在市場上頗為走俏,市場價格更高,種植戶的積極性因此更高了。”李志華說,“目前我們公司和1000多戶斛農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下一步,我們將把石斛電商繼續做強做大,使斛農和公司的效益最大化。”
“把石斛從深山引進大棚,又從大棚回歸深山,向樹干、林下種植延伸,在樹上生長的石斛依靠吸收樹皮和大樹的營養生長,模仿原生態種植,不僅能提升石斛的營養,還能大大減少建高標準鋼架結構大棚等成本,更有利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綜合效益,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積極作用。”龍陵縣林業產業工作站站長周瑩介紹,石斛在林下樹干上種植,一年種植多年收益,既保護了自然資源,又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
“石斛產業目前已成為龍陵縣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支柱、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全縣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龍陵縣縣長楊邵燕介紹。
借助“中國紫皮石斛之鄉”“國家林下經濟產業及綠色示范基地”“云藥之鄉”等優勢,龍陵縣委、縣政府將石斛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通過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投資林下產業深度開發,鼓勵種植戶、養殖戶對林下產品進行深加工,拉長產業鏈,帶動林下產業向“綠色生態有機”的農業品牌升級。
“近年來,公司所生產的石斛花、石斛茶、石斛楓斗等產品遠銷國外,供不應求,新開發的石斛盆景栽培也很受消費者青睞。”周瑩介紹,此外,“品斛堂”“極斛”等知名企業不斷做深石斛加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林下養殖 綠色生態效益好
在龍山鎮河頭村的大山深處,一排排蜂箱整齊地擺放在樹蔭里。“林下人工養蜂是個低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又是一項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生態產業和脫貧致富產業,很適合我們山區農民,收入比種莊稼強多了。”在胡蜂養殖基地,龍陵縣黃氏胡蜂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黃國忠介紹。
癡迷于胡蜂養殖的黃國忠,經過30余年的不懈探索,成功破譯了胡蜂安全越冬的“密碼”和林下人工繁育馴養胡(土)蜂的“獨門絕技”,其公司現擁有胡蜂養殖全系列養殖技術,以及胡蜂人工輔助交配、安全越冬、引導筑巢、專業采摘等專利技術,可滿足全國不同養蜂專業戶和山區農戶的差異化養殖需求,馴養胡蜂成為年產值逾百萬元、帶領山區群眾養蜂致富的產業。
“公司提供胡蜂給貧困戶養殖,收回成本后五五分成,每戶農戶的純收入可在2000元以上。”黃國忠說。在公司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僅龍山鎮養殖胡蜂100窩以上的大戶就達9戶,共實現銷售收入400多萬元。
目前龍陵縣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胡蜂養殖、技術培訓、產品加工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以及龍頭企業帶動養蜂專業合作社和養蜂基地、企業與蜂農互促共贏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胡蜂產業既是一個新興林下產業,又是脫貧致富路上的惠農產業,發展前景較好。”龍陵縣林業局寸德倉介紹,去年全縣建設鄉級蜂種繁育基地10個,養殖胡蜂35000巢,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8805巢,涉及95村,405個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790戶。
“圍繞‘聚焦生態調結構、以短養長惠林農’的思路,龍陵在綠色生態林業上做文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福利惠及了更多貧困群眾。”楊邵燕說。
“林下養殖的家禽其肉質好,風味佳,符合人們對生態食品的需求,同時散落在林間的糞便可作為樹木的基肥,促進樹木生長。”在龍江鄉弄福村養殖大戶王廷德家的大林子里,一些客戶正在等著買他家的大白鵝。
王廷德家不僅養鵝,還養了不少土雞。“去年雞價格好,一只雞最高可以賣得60多塊,差不多有10多萬的收入。”王廷德開心地說,“下一步不僅要擴大養殖規模,還想學著種中藥材,把產業發展成林下種植、養殖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模式。”
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大力實施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經營模式,龍陵縣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有效破解了林業經營周期長、見效慢等問題,提高了林地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實現了林業建設由平面向立體、由傳統向現代化的快速轉變,拓寬了林農增收致富渠道。
林下中藥材 致富有道治貧有“藥”
山多、雨盛、林密,“滇西雨屏”龍陵為石斛、重樓、白花蛇舌草、紋黨參等各類林下中藥材種植提供最好的生長環境。
午后陽光正好,龍江鄉弄玲村支書楊永和與村委會主任楊永高正在松林下給白花蛇舌草除草。“我們看到臘勐鎮那邊種得好,見效快,一畝的產值有5000-6000元,就帶著村里的農戶一起試種了40畝。”楊永和說,“龍陵宏興茶飲料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不僅免費提供種苗、免費進行技術指導,還負責全部收購,解除了我們種、管、賣的顧慮。”
“種植白花蛇舌草,一次栽種、多季收獲,省力省工、效益不錯。”楊永高介紹,弄玲村地處山區,光照充足,松樹林多,土地肥沃,較適宜發展林下種植產業。
林下種植中草藥藥材白花蛇舌草,不占地塊、管理方便,能有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如今,在臘勐鎮、龍江鄉、龍山鎮河頭村900多戶村民,在龍頭公司的帶動下已種植白花蛇舌草1018畝,其中林下種植812畝、田地種植206畝。
“發展利用以石斛、重樓、白花蛇舌草、龍膽草為首的各類林下中藥材資源和其他林下經濟產業,既有利于龍陵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的增長和農民增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又符合生產無污染、高質量綠色產品的現代市場需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龍陵縣依托優勢環境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將其發展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帶動貧困農戶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實現致富有道、治貧有“藥”。
“為進一步推動林下種植產業科學化、規范化、品牌化,我們以‘一鄉一品,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來布局主要發展中藥材品種。”周瑩介紹。圍繞建設“健康之都、萬藥之鄉”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萬畝,產量達29500噸,實現產值10億元。
發展林下經濟已經成為龍陵縣各鄉鎮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型生態產業。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林下經濟,實現了林業發展、生態良好、林農增收的目標,促進了山上增綠,“鼓”了農民腰包,“活”了集體林地,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8-01/11/content_119792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