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將現代農業發展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著力打造“八大重點產業”、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龍陵石斛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面對新機遇,龍陵石斛產業仍然存在很多困難,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產業發展存在的困難。一是項目支持不足,發展驅動不強。石斛產業前期投資成本大,首次投入資金多,部分群眾有發展意愿但因缺乏資金而打退堂鼓。金融部門及財政對石斛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高,種植戶貸款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如,新植石斛每畝需要投資6—10萬元,投資成本大,入行門檻高。又如,龍陵縣石斛產業從業人數達5萬人,占全縣人口的16.35%。但全縣對石斛產業的貸款扶持政策不足,2020年全縣爭取林業小額貸款3234.19萬元(含石斛產業貸款),僅涉及農戶240戶(含建檔立卡戶67戶),政策覆蓋面較窄,支撐作用不強。二是加工研發滯后,產品競爭較弱。石斛新產品開發進程慢,深加工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多以賣莖條、楓斗等初級原料為主,處于被動應對市場波動的局面,抗風險能力不足。如,龍陵縣紫皮石斛種植總面積達3.3萬畝,而全縣尚未形成完善的中藥材交易市場,沒有暢通、穩定的銷售渠道,市場開拓能力弱,呈現出專業交易市場逐步轉向芒市的現象。又如,龍陵縣銷售以原料及少量初加工產品的模式為主,石斛信息體系建設、加工基地建設、交易市場建設與石斛產業的發展不協調,縣內石斛加工企業“小、散、弱”現象突,全縣注冊石斛相關企業190家,規上企業僅8家,加之由于缺乏上級的相關政策配套和支持,加工比例偏低,多以原料直輸模式銷售,高示范、高質量、高效益的聚群基地建設不足,科技轉化的核心競爭力不強。三是產業融合不足,效益難以穩定。雖經多年發展,多數地區石斛產業仍然停留在“一產”,普遍存在終端市場缺失、產業鏈不完整的硬傷,對市場的研判、預警和引導不充分,一些地區盲目跟種、擴種現象比較突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滯后,石斛和文旅融合不足。如,龍陵縣作為全國最大的紫皮石斛生產基地,效益多年維持“勉強盈利”的階段,難以突破市場瓶頸,全縣絕大部分農戶仍以“一產”石斛種植為主,企業規模小,多為初級加工或簡單包裝出售,精深加工產品少,二、三產業效益低。
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是高標準規劃。龍陵將緊緊圍繞云南打造“八大重點產業”、保山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發展思路及省委、省政府到保山召開現場辦公會精神,高標準做好2020年—2025年全縣石斛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到2025年,石斛集約化栽培面積達5萬畝,石斛鮮條年產量達1.5萬噸以上,實現總產值100億元以上。二是高標準建基地。切實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八有三檔”和“兩端三化”的要求,加快改造現有老基地,布局建設新基地,力爭5年內打造出5個以上省級基地、10個以上市級基地、20個以上縣級基地,基地化率提高到80%以上。三高標準推進精深加工。進一步加大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和引進力度,培育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的規模龍頭企業2至3戶。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引進現代化精深加工設備,全面提升石斛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新產品研發能力,力爭5年內石斛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四是高標準打造品牌。堅持綠色發展、主打有機的發展方向,大力推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加快中國龍陵石斛省級種質資源庫申報工作,力爭5年內認證石斛綠色有機面積3萬畝,精準定位高端目標市場和消費群體,圍繞需求端優化供給側,培育一批電子商務主體,促進產品端和市場端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