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龍陵縣瓦田養魚場向縣林業和草原局遞交人工繁育野生動物中華大蟾蜍行政許可申請,縣林草局通過對材料的嚴格審核和到養殖場地核查,并轉報市林草局批準后同意養殖。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決定頒布施行后,在全縣食用、非食用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全部處置消戶的三年來第一個取得種源繁育和藥用馴養繁殖野生動物行政許可,拉開了龍陵縣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序幕。
養魚場位于龍江鄉上龍村,主要是開展中華大蟾蜍種源繁育和藥用養殖。中華大蟾蜍又名大蟾蜍、蟾蜍、癩疙皰、癩蛤蟆癩肚子,屬蟾蜍科蟾蜍屬族,體粗壯,體長79—120毫米,雄性較小。全體皮膚粗糙,除頭頂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滿布大小不同圓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各有大而長的耳后腺。穴居在泥土中或棲于石下及草間,黃昏爬出捕食,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只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蟾蜍有兩大藥用原材部位:一是蟾酥,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二是蟾衣,是蟾蜍的角質層表皮。都是極其珍貴的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