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8-7/20230914-00005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衛生健康局 |
| 公開目錄 | 中醫藥示范縣創建 | 發布日期 | 2023-09-14 |
| 文號 | 瀏覽量 |
為全面推動全縣中醫藥事業跨越發展,提升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等需求,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2023年,我縣組織開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創建活動。現將創建知識和中醫藥知識文化宣傳做如下解讀:
一、中藥性能
1.五味:辛、甘、酸、苦、咸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
(2)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
(5)咸,“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2.四氣:寒、熱、溫、涼
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
(1)寒涼藥,屬陰。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
(2)溫熱藥,屬陽。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源、回陽救逆等作用。
二、升降浮沉
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臟腑氣機升降紊亂和病勢順逆的功效為依據,但與藥物的四氣五味、氣味厚薄和其質地的輕重及藥用部位等也有著密切聯系,此外還受炮制和配伍的影響。
1.升:上升、升提,能治病勢下陷的藥物,都有升的作用。
2.降:下降、降逆,能治病勢上逆的藥物,都有降的作用。
3.浮:輕浮、上行發散,能治病位在表的藥物,都有浮的作用。
4.沉:重沉、下行泄利,能治病位在里的藥物,都有沉的作用。
三、補瀉
補瀉是針對虛實病情起作用的兩種藥性。
1.補性藥物:主要是補益人體的虧損,增強機體的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機能,改善虛弱癥狀。諸如益氣、補血、滋陰、壯陽、生津、安神、填精、益髓等類藥物,都是屬于補性的藥物。
2.瀉性藥物:主要是祛除外邪與致病因子,調整機體和臟腑功能,以制止病勢的發展。諸如解表、瀉下、行氣、活血祛瘀、利水滲濕、祛痰、消導等類藥物,都是屬于瀉性的藥物。
藥物的補瀉作用,并非單補單瀉,往往是錯綜復雜的。一種藥物往往有多種作用,隨著不同的配伍應用,也可顯現不同的補瀉作用。
四、歸經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在機體作用的部位,就是藥物對于人體某些臟腑、經絡有著特殊的作用。
藥物歸經這一理論,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的。
五、毒性
藥物的毒性反應,一般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臨床應用中應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臨床中常用藥物具有毒性的有:蒼耳子、苦棟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烏頭、夾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壽草、檳榔、烏柏、巴豆、半夏、牽牛子、山豆根、艾葉、白附子、瓜蒂、馬錢子、黃藥子、杏仁、桃仁、曼陀羅(花、苗)等;斑螯、蟾蜍、魚膽、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藥、膽礬、鉛、密陀僧、皂礬、雄黃、降藥等。
六、中藥配伍
1.相須
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
2.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輔藥能提高主藥療效。
3.相畏
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
4.相殺
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5.相惡
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
6.相反
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
七、用藥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即: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于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即: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2.妊娠用藥禁忌
禁用藥:水銀、砒霜、雄黃、輕粉、斑螯、馬錢子、蟾酥、川烏、草烏、藜蘆、膽礬、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麝香、干漆、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
慎用藥:牛膝、川芎、紅花、桃仁、姜黃、牡丹皮、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附子、肉桂、山楂等。
3.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服藥期間飲食禁忌,簡稱服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禁口”或“忌口”。一般而言,在病人服藥期間,均應忌食生冷、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再者,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如熱性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類食物;寒性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者應忌食油炸粘膩、不易消化的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
八、中藥的用藥劑量
(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中藥的計量單位換算:1市兩(16進位制)≈30g、1錢≈3g、1分≈ 0.3g、1厘≈0.03g。中藥的劑量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依據藥物因素、病人情況及季節環境來確定。
一般來說,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用量宜重;鮮品一般用量也較大。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量可重;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量則宜輕。
小兒身體發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藥物的用量應低于青壯年的用藥量。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虛弱者用量輕。
九、中藥的服用方法
1.給藥途徑
主要以內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膚用藥)為主。此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粘膜表面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多種途徑。
2.煎煮方法
(1)煎藥器皿:最好先用陶瓷器皿,如砂鍋、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煎藥器皿切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
(2)煎藥用水:煎藥用水以無污染的井水、長流水為好,城市里,則多以自來水為主。
(3)煎煮火候:一般藥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解表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
(4)煎煮次數: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混合后分兩次服用。
3.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①先煎如金石、礦物、貝殼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然后與其他藥物同煎;又如川烏、附子等藥,也宜先煎。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確保用藥的安全。
②后下,一些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入藥宜后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
③包煎有些藥物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淀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一些貴重藥物,如人參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所吸附,影響療效,以致造成浪費。
⑤烊化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等,容易粘附于其他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⑥沖服,一些粉末狀、或液狀類藥物,如芒硝、竹瀝等藥,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服。
十、服藥細則、服藥時間
根據病情需用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也是合理用藥的要求。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
1. 清晨空腹服,因胃中沒有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因此可以迅速到達腸中,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 飯前服胃中亦空虛。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宜飯前服用。
3. 飯后服胃中存在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用。消食藥亦宜飯后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4. 特定的時間服,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晚間服一次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服。
十一、服藥量
一般疾病服用湯劑,多為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于頓挫病勢。應用發汗藥、瀉下藥時,因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藥量小則對胃的刺激性小,不致藥入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