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42-5-/2020-031002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人民政府 |
| 公開目錄 | 龍政辦發 | 發布日期 | 2020-03-10 |
| 文號 | 瀏覽量 |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工作部門,縣直有關單位:
經縣人民政府同意,現將《龍陵縣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0年3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龍陵縣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案
為切實做好全縣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保山市人為地質災害管理辦法》及《龍陵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等規定,結合龍陵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2020年地質災害預測
(一)預測的主要依據
1.地質環境背景條件。龍陵縣位于云南省西部邊陲,介于龍川江和怒江之間,境內山脈起伏盤錯,形成上緊下疏,中部高,東西兩側傾斜的地形,地質復雜多樣,雨季集中,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降雨情況預測分析。根據縣氣象局預測信息:預計2020年總降雨量1890毫米,比2019年多115毫米,比歷年少223毫米。汛期(5月—10月)降雨量164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7%。主汛期6月—9月四個月降雨量131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69%,主汛期降雨量大且較為集中,是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質災害的高發時段。根據降雨量情況,全縣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比去年增多,局部地區因為多年的災害積累,在有單點暴雨的情況下還有加劇的可能,5月中下旬至10月,是全縣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必須高度重視危險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搶險救災工作,避免災害損失;10月—12月,地質災害基本平穩,要做好災后重建工作。
3.工程建設活動。隨著我縣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加快,道路建設、水利開發、礦山開采及其他工程建設對地質有不同程度的擾動,出現了大量高陡邊坡及廢棄土石,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他人為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
4.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龍陵縣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與應急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提升了突發地質災害的應對能力。
(二)預測結果
1.地質災害活動水平。2020年汛期全縣地質災害頻發度及危害程度總體上屬正常年份。
2.地質災害高易發時期。6月—10月,工程建設和礦山生產誘發人為地質災害的時間具有不確定性。
3.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在建工程、電站、水庫、道路交通(包括鄉村道路)、礦山及中小學校等。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一)重點防范地理區域
1.龍江北部重點防治區。該區地形地貌以熔巖臺地地形、深切割高中山峽谷地形為主。地形較緩,區內地質構造不發育,地層巖性簡單,風化裂隙發育,抗風化能力較弱,巖石力學強度高,森林覆蓋率較低。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較強烈,生態環境較差。區內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9個,其中滑坡隱患點17個,崩塌隱患點2個。根據其險情等級,有大型隱患點1個,中型隱患點3個,小型隱患點15個。潛在威脅人口1574人,潛在威脅財產4585萬元,安排監測人員21人,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主要誘發因素為暴雨及切坡建房等。
2.鎮安北部重點防治區。該區地形地貌以高中山深切割峽谷地形、盆地堆積地形、壟崗谷地形為主。區內大部分地區坡度平緩,坡度4°—6°。區內地質構造較發育,地層巖性復雜,新第三系、第四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地層均有出露,軟硬巖均有發育,森林覆蓋率低,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一般。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12個,都屬滑坡隱患點,按險情等級劃分,有大型隱患點3個,中型隱患點2個,小型隱患點7個。潛在威脅人口2507人,威脅財產6685萬元,安排監測人員18人,誘發因素為暴雨、公路建設及切坡建房等。
3.臘勐東南部重點防治區。該區地形地貌以巖溶斷塊山地形、巖溶中山峽谷地形、壟崗谷地形、高中山深切割峽谷地形為主,坡度較陡,區內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褶皺發育,地層巖性復雜,巖性堅硬,森林覆蓋率低,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為經濟林及農作物種植,近年生態植被有所恢復,東部邊界為怒江,溝谷發育,河流切割嚴重。區內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1個,其中滑坡隱患點19個,崩塌隱患點1個,泥石流隱患點1條。根據其險情等級劃分有特大型隱患點1個,大型隱患點1個,中型隱患點3個,小型隱患點16個。潛在威脅人口3483人,潛在威脅財產11582萬元,安排監測人員24人,主要誘發因素為暴雨、公路建設及切坡建房等。
4.龍山—龍新—象達東部重點防治區。該區地形地貌以中山中切割長垣壟狀地形、中山中切割圓垣狀地形、山間河谷沖積平原地形、湖積臺地低丘地形為主,山體坡度較小,區內斷裂和褶皺發育,地層巖性復雜,巖性半堅硬,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區內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7個,其中滑坡隱患點47個,崩塌隱患點10個。根據其險情等級劃分有大型隱患點4個,中型隱患點9個,小型隱患點44個。潛在威脅人口6248人,潛在威脅財產12493萬元,安排監測人員72人,災害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主要誘發因素為公路建設、暴雨及切坡建房等。
5.平達重點防治區。該區地形地貌以高中山深切割峽谷地形、中山陡坡地形、中山中切割圓垣狀地形、巖溶中山峽谷地形為主,地形較陡,區內斷裂較發育,地層巖性多樣,軟硬巖均有發育,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區內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6個,其中滑坡隱患點15個,泥石流隱患點1個,根據其險情等級劃分中型隱患點4個,小型隱患點12個。潛在威脅人口1155人,潛在威脅財產1630萬元,安排監測人員17人,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主要誘發因素為暴雨及切坡建房等。
6.木城中部重點防治區。該區地形地貌為中山陡坡地形。坡度大,地形切割比較明顯,區內地質構造不發育,地層巖性簡單,巖性堅硬,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區內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個,均為滑坡隱患點。根據其險情等級劃分有小型9個。潛在威脅人口325人,潛在威脅財產1087萬元,安排監測人員15人,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主要誘發因素為公路建設、暴雨及切坡建房等。
2020年共排查納入群防群測隱患點156個,其中按地質災害類型分:滑坡隱患點136個,崩塌隱患點14個,泥石流隱患點6個,配備監測人員197個。
(二)重點防范的礦山地質災害
1.勐糯鉛鋅礦:由于常年位于地下井巷開采,加之常年實施爆破,巖層結構疏松,遇暴雨易發生透水崩塌。
2.象達白石頭山硅石礦、龍新白石頭山硅石礦、金星山鐵礦、楊梅山采石場:巖層結構疏松,剝離土層的堆積,坐落于溝谷中,遇暴雨易發生崩塌、泥石流等災害。
3.龍江楠木橋采石場和勐柳壩地坡采石場:地形陡峭,巖層破碎,采石場邊坡過陡,雨季及地震時易于發生崩塌、滑坡災害。
(三)重點防范的公路地質災害
1.保龍高速公路(龍陵段)及龍騰高速公路(龍陵段)沿線地貌多為中高山深切割陡坡地貌,地質結構破碎、疏軟,雖然大部分進行了邊坡支護,特殊地段做了邊坡排水等處理,汛期仍會有部分坍塌的可能。
2.龍陵至河頭公路,河頭大單腰至芒旦公路及龍陵縣城至騰沖永樂二級公路(龍陵段)兩側上下、環城東路沿線開發區、龍川江公路(赧等至騰龍橋)、山區各村的鄉村公路,龍瑞高速公路(龍陵段)局部路段,都有可能發生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3.國道G219黃草壩至南傘二級公路改擴建,因該路線土質疏松,土質含沙量大,汛期有崩塌、泥石流鏈發生的可能。
4.龍等公路(龍鎮橋至等養)因怒江沿岸地勢陡峭,地質結構差,汛期有崩塌、泥石流鏈發生的可能。新建蔗區公路:由于公路上坡陡峭,土層不穩,汛期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四)重點防范的水電工程及設施地質災害
勐梅河梯級電站、蘇帕河梯級電站、龍川江梯級電站(騰龍橋一級電站、騰龍橋二級電站)由于所處地形陡峭,地質條件復雜,巖石風化程度高,多數地段切坡坎面陡而高,且多無支護和坡面處理工程,雨季發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很大。
(五)重點防范的旅游景區地質災害
龍陵縣邦臘掌溫泉旅游度假區、龍陵縣松山旅游小鎮。
(六)重點防范的工程項目地質災害
大瑞鐵路沿線。
(七)重點防范的學校地質災害
鎮安鎮:竹箐小街中學、小田壩小學;龍江鄉:蕨葉壩小學;象達鎮:邦工小學、赧灑小學、迤沙寨小學。
(八)重點防范鄉鎮
預測2020年全縣受災害威脅較大的為龍山鎮、龍江鄉、鎮安鎮、臘勐鎮、碧寨鄉、象達鎮。
(九)重點防范期
全縣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影響十分明顯,當降雨時間較長并伴隨多次單點暴雨時,各類地質災害尤其是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將明顯增多,并具有明顯突出性、滯后性。全縣地質災害防治以主汛期(6月—10月)作為重點防范期。各鄉鎮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盡早進入重點防范工作狀態,并認真執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利用氣象信息科學防御地質災害,確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同時,人為地質災害不完全由降雨誘發,具有不確定性,無雨期也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以危巖土體崩塌等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最為典型。工程建設單位要嚴格履行基本建設程序,施工前必須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施工過程中要規范施工行為,嚴防因違反施工操作程序而引發地質災害發生。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龍陵縣地質環境復雜特殊,降雨量大,屬地質災害易發高發區,防治任務十分艱巨。根據2020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降雨量比2019年略有增多,加之,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形勢也十分嚴峻,各鄉鎮、各有關部門不可掉以輕心,必須認真分析查找隱患,采取及時有效措施應對,主汛期要時時保持臨戰狀態,確保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萬無一失。
(二)全面推進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縣關于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實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應急防治“四大體系”建設工作,努力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縣自然資源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全面做好地質災害調查、隱患排查和治理等工作;縣交通運輸局負責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監測和防治工作;縣工業信息商務科技局負責各煤礦、水泥企業和已建電站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的落實,并做好巡查檢查工作;縣水務局負責水庫、飲水和灌溉溝渠管理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的落實,密切觀測水文水情,加強對水庫(壩、渠)等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督促所轄在建水電建設項目單位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的落實,了解掌握所轄水電在建項目建設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情況,做到周密部署;縣教育體育局負責向中小學生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好學校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的落實,加強對威脅中小學校舍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監測及治理工作;縣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對旅游景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的落實,開展旅游景區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檢查;縣氣象局會同縣自然資源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龍陵分局、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衛生健康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林業和草原局、縣地震局等部門要全力協調配合,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因領導不在崗、不到位,防預不得當、搶險不及時造成不良后果和重大損失的,要啟動問責程序,并嚴肅追究主要領導和有關人員的責任。
(三)切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各鄉鎮、縣直有關部門和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主體要完善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案和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重點做好動態巡查,值班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要堅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動態監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要做好汛期值班和信息報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報送地質災害災情、險情;要加強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明確受威脅群眾撤離的信號、路線、應急避災場所等;要做好應急處置,重點突出主動避災。遇有災情、險情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高效、科學做好搶險救災工作。自然資源、氣象部門要加強合作,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工作。水務、自然資源、氣象、地震等部門要加強信息交換與實時共享,針對大型地質災害事件聯合開展災情調查,科學分析致災原因。
(四)有效防范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各鄉鎮、縣直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堅持建設工程先勘察、后設計、再施工的基本建設程序,認真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切實做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指導建設單位加強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中緬油氣管道等重要基礎設施周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警,制定應急預案,做好主動避讓,切實保證有關人員和工程安全;要認真做好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五)嚴格管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和項目。按照《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保政辦發〔2014〕21號)和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積極做好本級資金的足額籌集工作,保障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員補助經費落實到位。有關部門要嚴格資金管理,切實筑牢上級監督、部門監督、審計監察監督、人大、政協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6道防線,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并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發揮最大效益。縣自然資源局要按照《云南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管理辦法》《保山市中小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會同財政、審計等部門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核查篩選、項目申報、組織實施、竣工驗收、后期管護、監督檢查、效益評價等工作,確保順利完成2020年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任務。
(六)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各鄉鎮、縣直有關部門要科學制定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培訓計劃,采取舉辦專題培訓班,發放宣傳畫冊,以及廣播、電視、短信、微信、標語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和臨災避讓基本常識的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基層干部群眾防范地質災害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建立與媒體的溝通協調、良性互動工作機制,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序、及時高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