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8-7/20210122-00005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衛生健康局 |
| 公開目錄 | 健康管理 | 發布日期 | 2021-01-22 |
| 文號 | 瀏覽量 |
【了解艾滋病】
艾滋病屬于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中的人類慢病毒組,分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圍內主要流行HIV-1。
HIV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弱,對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抵抗力較低。對熱敏感,56℃處理30分鐘、100℃20分鐘可將HIV完全滅活。巴氏消毒及多數化學消毒劑的常用濃度均可滅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鈉、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滅活HIV。但紫外線或γ射線不能滅活HIV。
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傳播方式】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為:與已感染的伴侶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包括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②靜脈注射吸毒:與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過的、未經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HIV傳播途徑。③母嬰傳播:在懷孕、生產和母乳喂養過程中,感染HIV的母親可能會傳播給胎兒及嬰兒。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授精、皮膚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擁抱,禮節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娛樂設施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艾滋病的癥狀】
我國將HIV感染分為急性期、無癥狀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癥狀。多數患者臨床癥狀輕微,持續1-3周后緩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后數周才出現。CD4+ 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二)無癥狀期: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癥狀而直接進入此期。
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此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
(三)艾滋病期:為感染HIV后的最終階段。病人CD4+ 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200/mm3,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癥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HIV相關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病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癡呆等。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①.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②.淋巴結直徑≥1cm,無壓痛,無粘連;③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常見癥狀: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各種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癡呆、癲癇、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儲留、腸梗阻等。
常見的機會性感染
呼吸系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肺結核、復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
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
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細胞病毒性食道炎、腸炎;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空腸彎曲菌及隱孢子蟲性腸炎。
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復發性口腔潰瘍、牙齦炎等。
皮膚、淋巴結:帶狀皰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炎、甲癬、淋巴結結核。
眼部:巨細胞病毒性及弓形蟲性視網膜炎。
常見腫瘤:子宮頸癌、惡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艾滋病的診斷】
1.HIV感染的診斷:①流行病學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靜脈注射毒品史、 輸入未經抗HIV抗體檢測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體陽性者所生子女或職業暴露史等。②臨床表現:各期表現不同,見下述。③實驗室檢查:診斷HIV感染必須是經確認試驗證實的HIV抗體陽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檢測有助于HIV/AIDS的診斷,尤其是能縮短抗體“窗口期”和幫助早期診斷新生兒的HIV感染。
(一)急性期
診斷標準:病人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篩試驗可檢出抗體,幾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檢出抗體,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感染后3個月內或6個月后才檢出。
(二)無癥狀期
診斷標準:有流行病學史,結合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三)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續不規則發熱38℃以上,>1個月;
(2)慢性腹瀉次數多于3次/日,>1個月;
(3)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以上;
(4)反復發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復發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蟲肺炎(PCP);
(7)反復發生的細菌性肺炎;
(8)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支桿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樞神經系統占位性病變;
(11)中青年人出現癡呆;
(12)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蟲腦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復發生的敗血癥;
(16)皮膚粘膜或內臟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診斷標準:①有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加上述各項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診為艾滋病。或②HIV抗體陽性,而CD4+ T淋巴細胞數<200/mm3,也可診斷為艾滋病。
【艾滋病的治療】
一般治療:對HIV感染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均無須隔離治療。對無癥狀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抗病毒治療,并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對艾滋病前期或已發展為艾滋病的患者,應根據病情注意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及營養支持療法,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
抗病毒:
1.抗HIV治療: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是艾滋病的最根本的治療方法。而且需要終生服藥。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復制,保存和恢復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關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艾滋病的傳播。
2.抗反轉錄病毒:①國際現有藥物:六大類30多種。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RTIs)、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NRTIs)、蛋白酶抑制劑(PIs)、整合酶抑制劑(raltegravir)、融合酶抑制劑(FIs)及CCR5抑制劑(maraviroc)。
②國內ARV藥物:有前4類,12種。
某些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合并結核、肝炎及靜脈吸毒者)的抗病毒治療均有其特殊性,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照搬以上方案。
依從性很重要。抗病毒治療前,應與患者有充分的交流,讓他們了解治療的必要性、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適、依從性的重要性、服藥后必須進行定期的檢測,以及在發生任何不適時應及時與醫務人員聯系。同時要得到其家屬或朋友的支持,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應監測CD4+T淋巴細胞、HIV-RNA及常規血液檢測,以評價療效及副作用。
【艾滋病的預后】
1.無癥狀長期穩定:見于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服藥依從性好,且未出現病毒耐藥及嚴重藥物不良反應者。也見于感染后長期不進展者。
2.致殘:部分患者因并發癥未能治愈,可能導致失明或其它器官功能障礙。
3.死亡:見于晚期患者,未及時抗病毒治療,常死于并發癥或藥物的副反應。
【艾滋病的護理】
艾滋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致死性傳染病,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除HIV外,還包括并發癥的護理。除注意HIV的消毒隔離外,還應針對患者的并發癥的不同病原,作好呼吸道、體液及接觸隔離。要嚴格無菌操作,嚴格消毒隔離;接觸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時,應帶好手套、口罩或防護眼鏡、穿好隔離衣,做好自我防護。
另外,針對艾滋病患者出現的不同臨床癥狀,如發熱、腹瀉、皮膚疾病、呼吸道癥狀、消化道癥狀等進行不同護理。
心理護理:艾滋病患者不僅要面對疾病的折磨、死亡的威脅,還要承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和歧視,因此常常出現情緒異常,甚至自殺傾向。這就需要加強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注意傾聽患者訴說,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幫助他們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家庭護理:艾滋病是一種可控的慢性傳染病,家屬應了解關于艾滋病的傳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給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同時注意自我防護,防止HIV的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