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8-7/20210729-00003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衛生健康局 |
| 公開目錄 | 公共衛生知識普及 | 發布日期 | 2021-07-29 |
| 文號 | 瀏覽量 |
1.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健康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托。人類活動常常在無意中給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如對食物、能源和水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造成了污染、資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環境惡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后果,進而危及自身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只有一個賴以生存的地球,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保障人類健康生存和繁衍。
2.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
“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人類源于自然、歸于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作為人類賴以健康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繁衍與發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生活、生產場所。環境中有諸多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要素,如清潔的空氣、水、土壤和安全的食物,適宜的氣候,豐富多樣的生物圈等。清潔、舒適、安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滿足人類更高層次的需求,是公眾福利資源。
環境中既有諸多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有利因素,也存在對健康不利的因素,如嚴寒酷暑等惡劣的氣候條件,土壤和生活飲用水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異常等。健康的維持與疾病的發生是外在環境因素與人體內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中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以環境化學因素為例,既包括維持人類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各種化學物質,也包括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
3.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影響健康的重要風險因素。
環境污染可對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既能間接危害人類社會,也能直接威脅公眾健康。
在長期進化發展過程中,人類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調節能力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但是,人們在利用和改造環境為其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的過程中,如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超過一定程度或范圍,就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害,引發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近百年來,全世界已發生多起環境污染損害公眾健康的公害事件,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等,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隨著全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空氣、水和土壤等污染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危險因素。水資源危機、海洋環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壞,以及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也給人類生存和健康帶來威脅。只有與環境達到和諧共處的狀態,人類才能真正維護自身健康,保障可持續發展。
4.環境與健康安全不存在“零風險”。
環境健康風險的大小由危害的可能性和暴露水平共同決定,也與個體敏感性密切相關。風險是可變的,一方面,即使是毒性較高的化學物質,如果不密切接觸、不讓其進入人體或生態環境,就不必擔心其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即使那些被認為無害的化學物質,在暴露水平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也可能給健康帶來風險。
絕對安全的“零風險”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能實現的,風險決策是風險大小和收益之間的平衡。以化學物質為例,地球上一切東西都是由化學物質構成的,我們都生活在化學物質之中。化學物質在很多方面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帶來便利,同時也有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或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我們不可能將環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完全消除,只能盡量將風險控制在相對安全的范圍內,使之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處于可接受水平。
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環境衛生標準是為了保障公眾健康而制定的。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這些標準對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許含量等的限制性規定,可保障公眾健康的相對安全。
5.防范環境健康風險要以預防為主。
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發生后再治理或恢復,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有些生態破壞甚至不可恢復。鑒于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具有暴露水平低、潛伏期長、影響因素多等特點,多呈慢性漸進性發展,早期不易察覺,一旦出現較為明顯的癥狀時,往往已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事前預防,從源頭控制污染形成,防范環境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是最具效率和效益的選擇;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與環境危險因素的接觸,比事后醫治更為重要。
6.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健康風險。
樹立良好的生態價值觀,增強節約能源、水資源、食物等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既可以直接減少生活污染,也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轉變促進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同時,通過學習防護知識、樹立防護理念、掌握防護技能,切實加強自我健康防護,有助于減少污染暴露、降低健康風險及可能的健康危害。如保持環境衛生可減少寄生蟲、病菌等的滋生和傳播,重污染天氣采取科學合理的防護措施可減少暴露、保護自身健康。
7.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健康人人有責。
造成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以及產生環境健康風險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既涵蓋生產方式轉變和源頭保護、排放控制,也包括公眾生活方式改變和主動防護等;既需要政府的重視,也需要企業和社會的參與、公民的身體力行等。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污染物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個人也應按規定繳納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處理費用。
公眾參與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意識向意愿、行動轉變,以行動促進認識提升,知行合一,做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例如,無節制的商品消費會增加對有限自然資源的壓力,商品的過度包裝既浪費又污染環境,每個人都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