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5262660-/2023-0713014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文化和旅游局 |
| 公開目錄 | 政協提案辦理結果 | 發布日期 | 2023-07-13 |
| 文號 | 瀏覽量 |
番富武委員:
您在政協龍陵縣第十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乏力’亟待‘發力’”的建議”,縣人民政府已交我局辦理。經局領導班子會議研究,并于6月16日到縣農業農村局與您進行了面商,現答復如下:
感謝您為我縣文化發展提出的寶貴意見。
龍陵縣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護。出版了內部刊號《云南民族民間文學集成·龍陵縣綜合資料卷》《云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龍陵縣資料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云南卷·龍陵縣資料卷》。2005年,龍陵縣正式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機構,組織專業人員對全縣的非遺項目進行了細致的田野調查,建立起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檔案。2011年2月,制定了《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傳承人的權利、義務、認定辦法、申報條件、認定程序等進行了明確規定。2015年出版發行了《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區域、歷史淵源、表現形式、文化價值及瀕危狀況,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截至目前,我縣有省級非遺項目11個、省級傳承人6名;市級非遺項目29個、市級傳承人41名;縣級非遺項目41個,縣級傳承人61名(其中2022年新增“象達面塑”等省級保護項目3項,2023年新增“傈僳族婚俗”等縣級非遺保護項目16項、傳承人27名)。
下一步,我局會持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一是對瀕危非遺項目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歸納和整理相關資料,制作紀錄片,留存影像資料。同時,針對性的開展培訓,讓非遺傳承“后繼有人”;二是完善傳承保障體系。成立“非遺保護中心”,明確人員編制和專項經費,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人員、資金等保障;為縣級非遺傳承人申請傳承補助,提高縣級傳承人的傳承積極性;三是加強非遺項目宣傳力度,增強公眾對非遺的認知。通過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向社會推介非遺項目,在社會上形成尊技重藝的氛圍,增強傳承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形成傳承自覺;四是增進文旅融合,重視非遺項目的創造性開發、創新性發展。將非遺項目市場化、產業化,讓傳承活動即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有效解決“守藝難”的問題。
再次感謝您對龍陵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2023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