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2-8/20251011-00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
| 公開目錄 | 部門文件 | 發布日期 | 2025-10-11 |
| 文號 | 瀏覽量 |
各鄉鎮人民政府、局屬有關股室及二級單位: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實施方案》已通過市級專家評審,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落實。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2025年6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實施方案
為加快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建立完善的農用地膜銷售、使用、回收渠道,健全農膜銷售、回收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提高農膜回收利用能力,改善土壤質量,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村節能減排,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根據《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管理辦法》《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做好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工作的通知》《云南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25年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第二批)的通知》(云財農〔2025〕28號)等文件要求,結合龍陵縣實際,特制定本項目實施方案。
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六)項目支持環節。項目資金用于支持推廣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廢舊地膜回收處置環節、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創建、地膜殘留監測點布設、農膜對比試驗、宣傳培訓和項目審計費等補助和支出。
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使用及地膜回收利用60000畝,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面積10000畝。全縣地膜回收處置率在85%以上。
項目預算總投資240萬元,申請2025年第二批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240萬元。
通過項目的實施,全縣廢舊地膜處置率達85%以上,同時,通過項目實施,大大減少了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對農機田間作業和作物生長發育得到了明顯提升,提高了耕地質量,有效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推進農村節能減排,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
(一)縣域概況
1. 縣域自然條件。龍陵縣位于云南省西部邊陲,介于東經98°25′~99°11′,北緯24°07′~24°50′。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潞西、梁河、騰沖、隆陽相接壤, 國土總面積2794平方公里,轄5鎮5鄉,5個城市社區、116個村民委員會,居住有漢、傈僳、彝、傣、阿昌等23個民族,2024年末,全縣總人口30.6萬人。由于地處怒江、龍川江兩江之間,高黎貢山山脈由北向南伸入縣境,地勢呈中部高而東西傾斜之勢,全境崇山峻嶺,丘陵起伏,河流縱橫,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2466.6米,形成了明顯的立體氣候,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全縣形成了糧食、茶葉、蔗糖、核桃、果蔬、“兩煙”、中藥材、畜牧8大產業群。近年來,龍陵縣堅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穩中有增、穩中有進”良好勢頭,先后榮獲“中國紫皮石斛之鄉”“國家衛生縣城”“云南省美麗縣城”“云南省園林縣城”“云南省文明城市”“云南省雙擁模范縣“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縣”等榮譽稱號。
2. 區位優勢。龍陵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9.71公里,自古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大通道的重要交匯點,320國道和保龍、保騰、龍瑞高速公路在龍陵交匯集結,大瑞鐵路、中緬油氣輸送管道穿境而過,保山機場、騰沖機場、芒市機場均在1小時交通圈內,姐告、猴橋、南傘等口岸較近,發展前景廣闊
3.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202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46億元,同比下降3.8%,增速全市末位;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42.35億元,增長2.8%,增速全市第一;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42.14億元,下降20%,增速全市末位;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6.1億元,增長4.8%,增速全市第一;實現財政總收入10.17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9億元,下降11.2%;實現財政總支出35.09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5億元,下降10.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2億元,增長2.9%;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28.12億元、117.38億元,分別增長1.1%、4.7%;實現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00元、17355元,分別增長4.4%、7%。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30.92億元,下降23.9%,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6.6%。
4. 產業發展狀況。龍陵縣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51.16萬畝,總產16.3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9.6萬畝,產量4.52萬噸;大麥種植面積4.43萬畝,產量1.17萬噸;玉米播種20.31萬畝,產量7.77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4.8萬畝,產量1.27萬噸;蔬菜種植面積7.06萬畝,產量5.62萬噸;油菜面積種植面積0.8萬畝,油菜籽產量0.08萬噸;茶葉總面積10.98萬畝,可采摘面積9.8萬畝,產量0.92萬噸,總產值10.23億元,農業產值3.2億元;甘蔗種植面積4.4萬畝,產量25.87萬噸,農業產值1.27億元;烤煙種植4.9萬畝,實現產量13.5萬擔,產值2.25億元,煙葉稅4953.96萬元。
(二)地膜覆蓋應用與回收利用狀況
2024年地膜使用面積10.402萬畝(其中加厚地膜使用60000畝),使用量789.76噸,回收703.01噸,回收率89.02%。分作物使用情況為:烤煙:種植面積4.0753萬畝,農膜使用面積4.0753萬畝,每畝用量7.5千克,總用量305.65噸,回收305.65噸,回收率100%;甘蔗:種植面積4.4萬畝,農膜使用面積2.221萬畝,畝用量12千克,總用量266.5噸,回收213.2噸,回收率80.00%。水稻:種植面積9.6萬畝,使用面積1.00萬畝,每畝使用量4千克,總用量40噸,回收38.4噸,回收率96%;玉米:種植面積20.31萬畝,其中地膜玉米2.13萬畝、每畝用量6千克,合計用量127.59噸,回收105.89噸,回收率83%;蔬菜7.56萬畝,地膜蔬菜0.89萬畝,每畝5千克,合計用量45噸,回收37.35噸,回收率83%。馬鈴薯播種面積4.8萬畝,地膜使用面積0.08萬畝,畝用5千克,合計用量4噸,回收3.92噸,回收率98%。
表1 龍陵縣2024年地膜回收利用情況監測統計表
序號 | 鄉(鎮) | 地膜使用用量(噸) | 回收利用量(噸) | 回收利用率% |
1 | 龍山 | 63.82 | 59.32 | 92.95 |
2 | 鎮安 | 36.42 | 33.56 | 92.15 |
3 | 龍江 | 69.77 | 68.01 | 97.48 |
4 | 龍新 | 119.26 | 102.20 | 85.7 |
5 | 碧寨 | 44.31 | 41.19 | 92.96 |
6 | 臘勐 | 60.94 | 58.67 | 96.28 |
7 | 象達 | 46.72 | 43.58 | 93.28 |
8 | 平達 | 114.74 | 103.99 | 90.63 |
9 | 勐糯 | 175.43 | 141.07 | 80.41 |
10 | 木城 | 58.35 | 51.42 | 88.12 |
合計 | 789.76 | 703.01 | 89.02 | |
表2 龍陵縣2024年主要作物地膜使用和處置情況
作物種類 | 地膜使用 面積(畝) | 使用標準 (公斤/畝) | 使用量(噸) | 地膜回收利用量(噸) | 處置率(%) |
烤煙 | 40753 | 7.5 | 305.65 | 305.65 | 100% |
甘蔗 | 22210.9 | 12 | 266.53 | 213.22 | 80% |
玉米 | 21263 | 6 | 127.56 | 105.89 | 83% |
水稻 | 10000 | 4 | 40.00 | 38.40 | 96% |
蔬菜 | 8999 | 5 | 45.00 | 37.35 | 83% |
馬鈴薯 | 800 | 5 | 4.00 | 3.92 | 98% |
合計 | 104025.9 | 789.76 | 703.01 | 89.02% |
(三)地膜生產和再利用情況。龍陵縣轄區內無地膜生產企業。縣內農資銷售企業及各鄉鎮農資銷售網點均有農用地膜銷售。縣內無再利用企業,全縣地膜回收后均銷往周邊縣市再利用企業。
(一)縣域內地膜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情況。龍陵縣不斷建立健全農膜回收系統,積極提高殘膜的再利用價值,使地膜回收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截至目前龍陵縣有農膜回收企業2個,回收站點17個,其中依托2023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建設8個,依托烤煙產業建設9個。
(二)縣域內地膜監測統計情況。通過大量宣傳,近年龍陵縣轄區內標準地膜用量得到一定提升。據調查,龍陵縣均使用≥0.01mm以上的標準地膜,全生物降解膜因為價格高,面上推廣還較少,2023年項目上推廣了2000畝。
(三)近年開展地膜回收工作重點縣情況。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龍陵縣在鎮安、龍江、龍新、臘勐、碧寨、象達、平達8個鄉鎮實施了2023年地膜科學使用與回收試點項目,共推廣高強度加厚地膜6萬畝,其中:核心示范1.5萬畝、全生物降解膜0.2萬畝,按照實施方案要求以每畝補助2.5kg發放,帶動示范4.5萬畝,由農戶自行采購高強度加厚地膜),該項目4種作物使用地膜面積達6.2萬畝。以項目為依托,建立回收站點8個,截至目前,項目區及輻射帶動使用地膜覆蓋涉及的農作物有煙草、甘蔗、水稻、玉米、蔬菜和馬鈴薯、花卉7類。通過項目上帶動,全縣2024年農膜回收率達89.02%。項目共開展培訓18期培訓人員875人次,通過培訓提高了農民科學使用和回收意識。由農業中心組織牽頭,聯合土肥站、農環站對玉米、甘蔗、蔬菜、烤煙四種作物開展農膜殘留監測工作。通過2023年項目實施,積累了一定的項目實施經驗,對完成2025年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項目實施的必要性
(一)項目實施的工作基礎
1. 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農膜和全生物降解膜所具備的工作基礎和條件。隨著龍陵縣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覆膜作物不斷增加,2025年全縣烤煙合同種植面積為4.9萬畝,100%使用和回收地膜,無筋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蔬菜用膜面積不斷擴大,為完成項目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推廣面積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2023年地膜科學使用與回收項目的實施,農民群眾對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使用技術和效果有了新的認知,項目實施有較好的群眾基礎。項目建設單位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省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項目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2. 回收體系建立基礎。龍陵縣依托烤煙產業和2023年地膜科學使用與回收項目共建立了17個回收站,且回收站點運營正常,為健全全縣地膜回收體系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項目實施的緊迫性
農膜塑料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極難降解,對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和人畜安全有極大影響。一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等,殘農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制作物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二是由于回收殘膜的局限性,加上處理回收殘膜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于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后,殘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間、樹梢、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三是對牲畜的危害。地面露頭的殘膜與牧草收在一起,如果牛羊誤吃殘膜后,阻隔食道影響消化,會造成死亡。從農膜污染對環境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防治農膜污染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1. 提質節支增收。通過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整縣推進項目的實施,清除了土壤中殘留地膜,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增強了耕層的通透性,消除了爛種爛芽現象的發生,作物根系生長健壯,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提升了肥料利用率,機械化作業標準大幅提升,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
2. 凈化農業生態環境。通過項目實施,從源頭上降低了農業污染,對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和生態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該項目示范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地膜,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農業,從地膜的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等環節入手,建立以政府引導,企業(市場)運作,農戶積極參與,市場化推進,財政補助扶持,縣、鄉監管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機制,總結一整套綜合治理措施,地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逐步形成地膜污染防治長效機制,促進廢舊地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發展循環生態農業。
3. 節約回收成本。通過項目實施,提高收膜作業力度效率,緩解殘膜回收期勞動力緊張局面,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解放勞動力使其從事其他經濟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地膜回收再生產項目建設圍繞推廣地膜科學使用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清除土壤中殘留地膜,并回收加工再利用,改善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以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該項目的成功實施將帶動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推動殘膜回收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四、項目目標和重點任務
(一)項目建設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為目標,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導向,聚焦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等全過程管理,推進加厚高強度地膜使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加快構建廢舊地膜污染治理長效機制,有效提升全縣地膜回收利用水平,有效治理農田“白色污染”,提高耕地質量,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二)項目目標。通過實施項目,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推動全縣加厚高強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應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進一步健全,經營主體回收、專業化合作社回收等市場化回收機制不斷完善,農民回收意識明顯增強。2025年計劃推廣和回收0.015mm加厚高強度地膜60000畝;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面積10000畝。廢舊地膜回收處置率達到85%以上。
(三)項目重點任務
1. 加厚高強度地膜應用推廣。舉辦加厚高強度地膜核心示范樣板10000畝,輻射帶動推廣50000畝,主要作物為煙草、蔬菜、玉米、甘蔗。
2. 全生物降解膜應用推廣。舉辦全生物降解膜示范樣板10000畝。主要作物蔬菜、烤煙、甘蔗應用。
3. 健全科學高效回收處置體系。培育縣域企業1個,充分考慮區域地膜用量和分布,按照“五有”(有回收場地、有明確標示標牌、有專門人員、有回收設備、有臺賬)的要求,科學合理布設廢舊地膜回收網點,新建鄉級回收站2個,提升鞏固2023年項目建設站點8個,新建村級回收點10個。鼓勵將廢舊農膜回收與可再生資源、垃圾處理、農資體系等結合,因地制宜探索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路徑。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探索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公益性崗位人工撿拾機制,構建以舊換新、生產經營主體(農戶)上交、第三方機構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機制,結合實際統一建立使用回收臺賬,建立健全符合當地實際的廢舊地膜回收機制。
4. 扎實推進地膜回收處置及臺賬建立工作。回收主體和各網點要認真做好廢舊農膜回收處置工作,并建立好回收臺賬。臺賬的基本信息:一是回收來源記錄。詳細記錄回收時間、回收數量、地膜回收涉及的鄉鎮、村名稱,交售人姓名、種植戶姓名、收付款材料等信息,以明確地膜的回收地域范圍,確保回收面積與實際申報相符,防止虛報回收面積套取補助資金。二是回收后去向記錄。記錄回收后地膜銷售再利用或處置信息,包括時間、收貨或處置方名稱、聯系方式、銷售或處置數量、銷售金額等信息,并附上銷售合同、發票等相關佐證材料。
5. 建立廢舊地膜殘留監測點。設置地膜殘留監測點3個,開展調查、抽樣、依托有資質的第三方進行監測,獲得地膜殘留相關數據,為今后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6. 開展地膜使用對比試驗。開展地膜使用對比試驗4組。其中:第一組,鎮安鎮以蔬菜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二組,在龍新鄉以馬鈴薯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三組,在龍江鄉以烤煙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四組,在勐糯鎮以甘蔗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
7. 開展宣傳培訓。計劃開展地膜科學使用及回收利用、政策法規宣傳培訓10期(每個鄉鎮1期),400人次,發放相關培訓資料3000份,提高農民對農膜污染危害認識,引導農業生產主體使用易于回收的高標準農膜和主動撿拾清理廢舊農膜,防止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三)技術路徑
1. 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使用。針對甘蔗、烤煙、蔬菜、玉米等主要覆膜作物,推廣使用0.015毫米級以上的地膜,從源頭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產品厚度、力學性能等指標應不低于《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 13735—2017)中I類耐老化地膜有關要求,其中產品標稱厚度不小于0.015mm,有效覆蓋使用時間不低于180天,且使用后最大拉伸負荷、斷裂標稱應變等力學性能指標不小于初始值的50%。產品原料中不得加入再生料以及國家明確禁止使用、不利于作物生長和有害土壤的助劑,總灰分控制在0.5%以內。
2. 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使用。針對甘蔗和玉米,在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效果評價基礎上,支持有序推廣。產品厚度、力學性能等指標應符合《全生物降解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T35795—2017)要求。產品水蒸氣透過率在400g/(平方米?24h)以下,有效使用壽命在90天以上。
3. 廢舊地膜回收處置。農戶撿拾(或機械回收)——回收網點回收——集中轉運到加工利用企業(或無害化處置)。
4. 殘留地膜監測點布設。結合龍陵縣實際,在龍江鄉、龍新鄉、鎮安鎮3個鄉鎮,選擇種植烤煙、玉米、蔬菜3種作物的地塊,布設3個殘留地膜監測點。
5. 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創建。結合龍陵縣種植結構和地膜使用情況,以地膜利用企業為主體,在鞏固原建站點的基礎上,全縣新建2個鄉級回收站點,10個村級回收網點。以有場地、有人員、有制度、有標牌、有臺賬為創建標準,構建“農戶+村級網點+鄉鎮回收站點+回收企業+處置(利用)企業”的回收處置利用體系。
6. 開展地膜使用對比試驗。開展地膜使用對比試驗4組。其中:第一組,鎮安鎮以蔬菜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二組,在龍新鄉以馬鈴薯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三組,在龍江鄉以烤煙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四組,在勐糯鎮以甘蔗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
項目預算總投資240萬元,全部為2025年第二批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占總投資的100%。其中:推廣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90萬元,占總投資的37.5%;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60萬元,占總投資的25%;地膜回收利用加工企業補助60萬元,占總投資的25%;地膜回收網點創建補助17萬元,占總投資的7.08%;殘留地膜監測點補助1.5萬元,占總投資的0.63%;地膜使用對比試驗費4.5萬元,占總投資的1.9%;宣傳培訓費5萬元,占總投資2.08%;項目審計費等2萬元,占總投資0.83%。
具體使用方向和標準如下:
1. 推廣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補助。建設推廣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核心示范區10000畝,每畝補助3千克,共采購30噸,按每千克15元計算,共需補助資金45萬元;輻射帶動區50000畝,每畝補助0.6千克,共采購30噸,按每千克15元計算,共需補助資金45萬元。
實施主體: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補助方式:所需物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統一采購,采購標準與加厚高強度地膜產品標準一致,采購發放資料完備完成后,按中標金額兌付給中標方。
2. 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補助。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膜10000畝,每畝補助2千克,每千克30元計算,共需補助60萬元。
實施主體: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補助方式:所需物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統一采購,采購標準與加厚高強度地膜產品標準一致,采購完成后,按確定的補助對象進行發放。
3. 培育地膜回收企業補助。以地膜回收利用企業為主體,對全縣60000畝地膜進行回收處置(按每畝回收7公斤地膜計算,折合420噸干凈干燥地膜),同時,在全縣范圍內回收利用不少于200噸干凈干燥地膜,確保全縣地膜回收處置率達85%以上。按地膜回收利用企業回收數量,每噸補助地膜回收處置補貼967.74元,最多補助620噸。共需補助60萬元。
實施主體: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補助主體:地膜回收利用企業
補助方式: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確定地膜回收利用主體,由中標方負責回收,回收任務完成,回收處置臺賬完備給予兌付。
4. 回收網點建設。對新建的2個鄉級回收站點,每個補助2萬元,合計4萬元。主要用于配備地膜存放設施、稱重設備、運輸工具等,完善回收流程和臺賬管理。對新建的10個村級網點每個補助1.3萬元,合計13萬元。主要用于配備地膜暫存設施、標識標牌、簡易分揀設備等。
實施主體: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補助主體:所建站點滿足收購需要,完成轄區收購任務并建立可追溯的臺賬給予直接補貼兌付。
5. 廢舊地膜殘留監測點3個,每個補助0.5萬元,補助1.5萬元,主要用于開展地膜殘留監測中材料費、采樣費和檢測費補助。土壤質量檢測以土壤有機質、pH、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鉀、砷、鋅、銅、鉛、鉻、鎘為主及標識標牌的制作安裝。
6. 開展地膜使用對比試驗。開展地膜使用對比試驗4組,項目概算總投資4.5萬元。其中:第一組,鎮安鎮以蔬菜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二組,在龍新鄉以馬鈴薯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三組,在龍江鄉以烤煙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第四組,在勐糯鎮以甘蔗使用加厚地膜(0.015毫米)、普通地膜(0.01毫米)、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對比。
實施主體: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補助方式:試驗費主要以開展對比試驗中材料費和檢測費補助,土壤質量檢測以土壤有機質、pH、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鉀、砷、鋅、銅、鉛、鉻、鎘為主。
7. 培訓費。開展地膜回收培訓10期,培訓400人次,合計5萬元。
實施主體: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補助主體:在全縣10鄉鎮舉辦10期培訓,培訓400人次。對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進行宣傳培訓。項目概算投資5萬元。
8. 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包含項目審計費等支出共2萬元。
(五)進度安排
項目建設工期為1年,即從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具體進度安排如下:
1. 2025年6月—7月,完成項目申報、方案報批等前期工作。
2. 2025年7月—2026年6月,完成項目所有建設內容。
3. 組織縣級驗收,完善資料并接受上級驗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成立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工作專班。組成人員如下:
組 長:匡家華 縣農業農村局局長
副組長:楊艷波 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康雪梅 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成 員:陶繼武 龍山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閆增茂 鎮安鎮黨委副書記
王德民 龍江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邵宗畢 龍新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楊保平 臘勐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嚴志榮 碧寨鄉司法所所長
李維周 象達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明正武 平達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楊永龍 勐糯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楊祖強 木城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專班下設辦公室在縣農業農村局,由楊艷波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專班日常工作,抓好專班議定事項的貫徹落實、協調、督促和組織各項工作任務,完成專班交辦的其他任務。
(二)強化技術支撐
成立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技術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 長:楊艷波 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副組長:陳春芝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成 員:徐翠芬 縣農業農村局鄉村建設社會促進與科技管理股負責人
張明助 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規劃與農田建設股股長
楊 冬 縣農業農村局計劃財務股負責人
范鑫宏 縣農業農村局法規行政審批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股負責人
胡佳平 縣種子植保土肥工作站站長
雙升坤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
胡正旭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
王林娟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
姚棗香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高級農藝師
姚押榮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高級農藝師
李維轉 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高級農藝師
楊國仁 縣種子植保土肥工作站農藝師
技術組下設辦公室在龍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由陳春芝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項目建設及技術指導、負責統籌協調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日常事務,做好項目相關材料的收集及項目檔案的整理、保管工作。
(三)嚴格資金管理。嚴格遵守項目資金管理有關規定,加強資金監管力度,項目資金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基本原則,細化支出范圍,明確資金用途。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履行招標采購程序,按照項目進度及時到市級報賬撥付資金,確保專款專用,及時兌付。
(四)加大監管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農用薄膜管理辦法》規定,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13735-2017),加強地膜全過程監管。強化與工業和信息化、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部門協同,推動構建地膜常態化聯合監管機制,嚴厲打擊生產銷售非標地膜等違法行為,夯實項目實施工作基礎。項目專班要抓實監督責任和督促回收主體責任的落實,針對地膜使用和回收主要時節,重點作物、重點區域地膜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檢查督導,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各鄉鎮要加強本轄區的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推廣宣傳發動、技術指導,督促轄區內的回收點建立地膜回收臺賬,及時掌握轄區農膜主體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廢舊農膜回收處置等情況。
(五)加強宣傳發動。充分借助各類媒體,全面、科學、客觀地宣傳地膜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廣泛宣傳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對推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營造各級各部門積極支持、全社會廣泛參與、廣大種植者主動配合的良好工作氛圍和社會氛圍。加大政策宣傳、注重樹立先進典型,及時總結經驗,引導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戶增強科學使用地膜及地膜回收的責任意識和回收積極性。廣泛宣傳動員,增強地膜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監管者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健全臺賬檔案。按照項目總體要求和建設內容,建立健全工作臺賬和項目檔案,包括立項相關文件、配套政策措施意見、項目落實與工作開展情況、信息、宣傳等資料,并進行分類歸檔,以便項目考核驗收。
六、效益分析
通過項目的實施,全縣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地膜6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1萬畝,龍陵縣2025年地膜處置率達85%以上。
(一)經濟效益。通過實施項目,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可促進作物增產,以玉米為例,預計畝產增收達80-110元,便于殘膜回收,提高殘膜回收率。基于加厚高強度地膜便于回收,畝可節約回收成本15元左右,6萬畝可節約成本90萬元。同時農民可以通過回收地膜增加一定收入。
(二)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建設,推廣科學使用國標農膜,建立了農用農膜的銷售、使用、回收渠道,健全農膜的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提高了農膜回收利用能力。突破了農業經濟發展中資源轉化再利用的瓶頸,可大幅提升廢舊農膜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環境污染,緩解城鄉生態壓力,對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三)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后,通過覆膜,能抑制雜草生長,降低病蟲害,可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效率,對耕地保護有巨大的作用。同時,通過健全回收體系,房前屋后、路邊地頭廢舊農膜隨意丟棄、隨風飄移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農村生活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附件:1.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投資概算一覽表
2.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績效目標表
3.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任務安排表
4.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廢舊地膜收購臺賬
5. 龍陵縣2025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物資發放花名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