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62-8-06_A/2017-0608003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農業農村局 |
| 公開目錄 | 部門文件 | 發布日期 | 2017-06-08 |
| 文號 | 瀏覽量 |
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都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由化肥、農藥、農膜的過量使用,秸稈焚燒以及畜禽糞污排放造成。根據農業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6年度專項工作延伸績效管理實施方案的通知》(農辦辦[2016]21號)、云南省農業農村廳《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開展2016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情況檢查的通知》(云農辦[2016]307號)文件及相關部門的要求,我縣作為2017年全省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點縣,為有效推進防治工作,結合龍陵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生態統籌優先、環境保護并重三大目標。以“一控二減三基本”要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耕地可持續利用水平,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為工作重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控制全縣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深入貫徹中央省市農業面源工作要求、落實建設“美麗中國”和開展“美麗鄉村”活動的重大舉措。
二、項目來源及實施的地點
項目來源:云南省農業農村廳
實施地點:龍陵縣龍江鄉
實施單位: 龍陵縣農環站
三、項目實施內容
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項目覆蓋面積48520畝,實施控水節水農業3520畝;生態農業發展稻田養魚工程6000畝;減少化肥增施有機肥推廣10000畝;減少農藥使用,推廣黃(藍)板3000畝;烤煙地膜回收8000畝,回收率達8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18000畝。共舉辦示范樣板2620畝,其中黑木耳種植20畝;生態農業稻田養魚示范樣板600畝;有機肥推廣示范500畝,黃(藍)板推廣示范500畝;烤煙桿還田示范樣板500畝,烤煙桿堆捂有機肥試驗一組;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示范500畝。
四、項目實施技術措施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主要針對環境污染較重的地區進行污染源的治理和修復,結合龍江鄉實際,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一)控水節水農業
采取措施是利用滴灌、噴灌或者漫灌方法進行管控,達到節藥用水的目的,實施控水節水農業3520畝:一是架塑料管道,用噴灌、滴灌技術在蚌別村發展新興產業黑木耳種植20畝,規范種植;二是烤煙漫灌技術推廣3500畝,在臘嘎壩舉辦烤煙漫灌技術示范樣板500畝。
(二)生態農業發展稻田養魚示范工程
生態農業發展稻田養魚工程6000畝,其中舉辦核心示范樣板600畝(主要在龍江臘嘎壩,輻射帶動全縣),確保稻魚豐收,水稻畝產550公斤以上,稻花魚畝產50公斤以上,實現畝產值3500元以上。
(三)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
減少化肥增施有機肥,推廣10000畝,選擇兩家飼養廠將畜禽糞便充分發酵腐熟后由其提供,或發放統一采購市場銷售的專用有機肥,在臘嘎壩辦有機肥示范樣板500畝;減少農藥使用,推廣黃(藍)板3000畝,其中在臘嘎壩舉辦示范樣板500畝。
(四)地膜、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
烤煙地膜回收8000畝,回收率達80%以上,其中在臘嘎壩集中收購500畝,回收率達9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8000畝,采用秸稈直接還田、作飼料、堆捂有機肥等技術,利用率達80%以上。烤煙采完后,進行煙桿直接還田,開展烤煙桿粉碎與化學肥料或畜禽糞便堆捂有機肥試驗一組。
五、時間安排及進度
由于示范點主要選擇農業種植模式是煙后實施稻魚工程,時間如下安排:
(一)1月——2月,項目前期籌備,制定實施方案;
(二)2月——5月,烤煙節水措施漫灌,生態黑木耳種植滴灌工程;
(三)4月——5月,烤煙地膜回收,煙桿還田;
(四)5月——8月,烤煙桿綜合利用開發,大田增施有機肥,稻魚工程實施;
(五)7——9月,黃(藍)板誘蟲技術推廣;
(六)10——11月,稻田養魚測產、農作物秸稈回收;
(七)11月,全面總結、完成項目所需材料;
(八)12月,迎接上級檢查驗收,材料歸檔。
六、資金概算
項目總投資30萬元,省級補助30萬元,資金使用概算如下:
1、新興產業黑木耳滴灌種植20畝,每畝工時補助500元,計1萬元;
2、烤煙桿還田示范植樣板500畝,每畝補助30元,計1.5萬元;
3、烤煙桿堆捂有機肥試驗費2萬元;
4、地膜回收示范500畝,每畝補助工時費30元,計1.5萬元;
5、有機肥推廣示范500畝,每畝投資120元,計6萬元;
6、生態農業稻田養魚示范600畝,魚苗每畝補助200元,計12萬元;
7、宣傳培訓費6萬元。培訓3期250人次。主要用于噴灌、烤煙漫灌、稻魚工程、煙桿還田、地膜回收、減肥減藥等技術宣傳培訓。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農業局成立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種植業股、會計核中心、農環站、龍江農技站負責人及農環站職工任成員,負責面源污染綜合防控試點工作部署、組織、督導和重大問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環站,項目實行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并層層分解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人員,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二)實行報告制度,確保工作進度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點工作作為我縣2017年度的一項重點工作。對試點區內的工作進展情況每季度向上級領導匯報,及時解決制約問題、難題,確保工作穩步推進。
(三)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廣大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
利用電視、報紙、墻體廣告、明白紙等多種宣傳形式,加強對示范點建設成果的宣傳,引導全縣廣大農民群眾樹立生態環保意識;通過大力宣傳面源污染整治示范點,努力營造政府積極倡導、全民自覺參與、社會普遍關注的生態農業發展良好氛圍。
(四)內控制度建設
一是組織情況。確定內部控制職能部門或牽頭部門;建立內部控制中的溝通協調和聯動機制。
二是建設情況。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監督實現有效分離;權責對等;建立健全議事決策機制、崗位責任制、內部監督等機制。
三是完善情況。內部管理制度健全,執行有效。
四是監督制度,明確各相關單位或崗位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權限,規定內部監督的程序和要求,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內部監督檢查和自我評價,項目實施由局紀委全程監督。
(五)財務管理
項目單位財務由縣農業局核算中心統一審核管理,項目單位只設一名報賬員。
項目實施中,項目資金管理將嚴格按照《云南省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和《云南省財政資金報賬制管理辦法》及相關資金項目管理制度執行,嚴格按照農業局資金審批程序進行,做到封閉運行、專款專用,專賬核算,經濟業務發生時及時記賬,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賬證相符;嚴格執行財經紀律、財務制度。做到項目建設無擠占、截留、滯留、拉用和挪用等違規現象,使用合規、合理、有效。按建設內容設立專賬,以確保項目資金的規范流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項目建設順利開展做好監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