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llmzzjj/20220527-00002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
| 公開目錄 | 政協提案辦理結果 | 發布日期 | 2022-05-27 |
| 文號 | 瀏覽量 |
何改紅委員:
你在龍陵縣政協第十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加大對各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的建議》(第0098號)收悉,經商縣文化和旅游局,現答復如下:
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民族文化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交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礎設施投入加大。2016年以來,在全縣少數民族村寨實施民族專項資金項目45個,爭取民族專項資金補助4818萬元。重點實施了2個示范鄉鎮、5個民族特色村寨、31個示范村。實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項目10個,投資97萬元,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得到有力推進。
文化創作繁榮發展。近年來我縣組織創作了《刀桿之歌》、《忠魂頌》、《松山贊歌》等歌曲,組織創作彝族香堂人土巴拉樂器《欻(chuā)豆》、阿昌族舞蹈《阿昌漢子》、傈僳族舞蹈《傈僳歡歌》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文藝作品。組織參加的各類演賽,多次榮獲獲國家、省、市級獎項,其中,彝族香堂人土巴拉器樂《歡樂的香堂人》、阿昌族舞蹈《阿昌漢子》獲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最高獎項彩云金獎;傈僳族廣場舞蹈《瓜切切都啦》、彝族香堂人廣場舞蹈《跳起不怕腳蹋皮》摘取云南省第一、二屆全省廣場舞蹈大賽桂冠。《巍巍松山》榮獲省級銀獎。《傈僳山寨太陽花》榮獲市級金獎。
特色文化產品凸顯。龍江傣族花棍、鎮安大壩土陶工藝、傈僳族女子上刀桿、下火海絕技、象達紙傘、平達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傈僳族民間體育“嘟噠噠”、木城土巴拉樂器、阿昌族蹬窩羅活動以及民族刺繡、泥塑、面塑、民族樂器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進一步傳承和開發。鐵核桃殼工藝品、手工竹籃、傣族織錦、土巴拉樂器酒醉筒、泥塑等文化產品深受好評。
文化資源得到挖掘和保護。一是先后整理出版了《龍陵縣民族民間音樂集成》、《龍陵縣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龍陵縣民族民間文學集成》、《龍陵縣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香堂歡歌》、《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等書籍。二是申報建立了66項非遺代表性項目,81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被公布命名列入省級代表性項目8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6人;市級代表性項目32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1人;縣級代表性項目26項、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4人。
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把民族文化人才納入全縣干部教育培訓整體規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培養,重點對民族文化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專業人才的培訓力度,使之成為傳承、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支持組建了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藝術團、彝族香堂人土巴拉樂器表演團、“嘟噠噠”表演隊、阿昌族農民文藝演出隊等多支業余民間文藝表演隊,民族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
通過多年的努力,雖然龍陵縣在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改進工作,壓實責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
感謝你對民族文化工作的關心、支持,希望你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