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526257-2/20170328-00001 | 發布機構 | 龍陵縣民政局 |
| 公開目錄 | 部門文件 | 發布日期 | 2017-03-28 |
| 文號 | 瀏覽量 |
龍陵縣減災委辦公室關于印發龍陵縣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減災委成員單位:
現將《龍陵縣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龍陵縣減災委辦公室
2017年3月28日
龍陵縣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
為進一步提高龍陵縣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據《保山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和《龍陵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十二五”時期,龍陵縣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森林火災等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自然災害共造成70萬人次受災,緊急轉移安置3677人次,因災死亡5人,直接經濟損失3.7億元。面對復雜嚴峻的災害,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高效聯動,有序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大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通過實施云南省“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10項重大措施”、“繼續深入推進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10項重點工程”等重大政策措施,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防災減災法制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減災委、應急辦等綜合協調管理機構。各部門不斷完善災害應急預案、響應處置、協調聯動、信息共享、災情會商、生活救助、社會動員、軍地協同、恢復重建、財政投入等機制,駐龍部隊、民政、地震、國土、氣象、水務、住建、消防、衛計、道路、通訊、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全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呈現統籌推動的良好局面。
二是應急處置與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建成了1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基本具備了處置一般破壞性地震和常態性災害的能力,有力有序有效應對了地震、地質、4年連旱等系列自然災害,實現了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三是災害應急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第一,救助工作及時有效。全縣共下撥救災資金2026萬元,救助災區受災群眾34萬人次,調撥救災帳篷750頂、彩條布1500張,發放救災大米2100噸、棉被4100床、衣服10600套,有效保障了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第二,落實救災款分級負擔體制,救災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全縣各級政府堅持關注民生首先從關注受災困難群眾的生活做起,加大財政列支救災資金力度。自2011年至2015年底,縣財政列支救災資金100多萬元;下撥我縣的中央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由2011年的364萬元增加至2015年的468萬元,增長28.6%。
四是綜合減災能力不斷提高。第一,綜合協調,積極開展減災活動。充分利用縣減災委這一平臺,積極開展與氣象、地震、水務等部門的合作會商,建立與縣公安邊防大隊、消防、武警等單位的救災合作機制,切實加強我縣減災救災工作水平。目前,全縣減災委成員單位和各鄉鎮制定出臺了相應的救災應急預案;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3個。第二,加強基礎建設,減災工作取得進展。縣民政部門每年舉辦1—2次防災減災救災業務知識培訓,培訓人數3000多人次,提高了災害信息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已基本建成以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為中心,勐糯、象達救災物資儲備點為支撐,輻射全縣、鄉鎮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第三,備災工作扎實有效。修訂印發了《龍陵縣民政局救災應急工作規程》和應對措施,結合年初災情形勢研判和歷年災情分析,科學調整物資儲備格局,確保災害發生受災群眾可在12小時內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為救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縣共儲備省級救災帳篷500頂、彩條布200件;縣級儲備棉被1200床、衣服2500套、大衣650件、毛毯160條、彩條布500張、礦泉水300件等10多個品類的救災物資,救災物資儲備點儲備棉被800床、衣服800套、彩條布600張。第四,精心組織動員,救災捐助工作有成效。全縣民政系統共接受捐款4.5萬元,對解決我縣災區困難群眾的生活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五,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成績。共投入中央、省和市級民房恢復重建資金370多萬元,完成恢復重建925戶5550間。第六,救災款物管理更加嚴格規范。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入開展“六個嚴禁”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進一步加強救災資金監管,全面檢查十八大以來各級救災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規范了救災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第七,政策性農房保險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共為全縣6萬多戶農戶住房投保30萬多戶次,投保自然災害保險費300多萬元,813戶受災群眾得到理賠,賠付金額216萬多元,減輕災區群眾負擔,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五是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深入人心。縣級民政部門切實履行減災委辦公室的綜合協調職能,以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防震減災日”等為契機,開展宣傳活動,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全縣共發放防災應急宣傳小冊子9.6萬本、防災小應急包7.5萬個、開展防災減災應急小型演練100余次,發放各種防災減災知識宣傳資料12多萬份,制作宣傳展板500多塊,懸掛宣傳標語300多條,播放防災減災宣傳片150多場次。
(二)存在問題
一是抵御災害的能力依然薄弱。廣大農村和鄉鎮建筑設防標準較低,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問題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小震大災”現象突出。城鎮應急避難場所數量少,標準偏低。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區域大面廣,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難度大。群眾防災減災意識、自救互救能力薄弱,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鄉鎮和村(社區)減災能力不強。救災物資儲備與投送能力有待提升。防災減災人才不足,專業化水平需要提高。
二是統籌整合能力亟待加強。現行防災減災工作體制機制不適應新形勢下綜合防災減災需求,分部門分災種的格局尚未打破。資源統籌與配置效率不高,資源分散、重復建設,信息共享和服務能力較弱,互聯互通不暢。政府、社會、公眾合力的高效社會治理機制尚未形成,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和發揮市場手段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有待加強。
三是防災減災科技支撐不足。災情風險評估、災情快速評估能力不足,防災減災投入績效評估亟待加強,現代高新技術應用較少。信息獲取能力弱、信息技術成果轉化率不高、適合龍陵山地特征的防災減災科技裝備不足。
“十三五”時期是龍陵縣與云南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諸多新挑戰、新機遇。
一是自然災害形勢嚴峻。新一輪強震活躍期還將持續5-10年,省內存在發生多次強震乃至大震的可能;龍陵縣地質環境條件復雜脆弱,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破壞性強的特點。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龍陵年平均氣溫仍以上升為主,區域降水波動變化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危害加劇。此外,隨著我縣經濟總量持續增加,開發建設不斷向山區拓展,自然災害風險和人類開發活動風險趨高,防災減災任務艱巨。
二是經濟社會發展對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戰略、城鎮化加速、過境經濟帶、經濟走廊快速發展,大量的工程基礎設施亟待防災減災保障。同時,當前災害治理的內涵越來越廣、社會預期越來越高,全面脫貧,實現小康社會需進一步健全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現代治理體體系。
三是防災減災建設面臨的機遇。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對自然災害嚴重的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困難地區政策支持;社會各界積極主動參與防災減災;建立綜合防災減災體制機制的條件成熟。我們應樹立問題導向及機遇意識,整合資源,完善體系,創新突破,全面做好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十三五”時期,我縣防災減災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堅持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方針。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高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龍陵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以人為本,協調發展。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程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和保護財產安全。遵循自然規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預防為主,綜合減災。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工程防御、宣傳教育等預防工作,堅持防災、抗災和救災相結合,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減災相結合,綜合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統籌推進災害管理各方面、各環節工作。
依法應對,依靠科技。堅持法治思維,依法行政,提供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強化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運用轉化,有效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科學水平。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各級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強化政府與社會協同配合。
總體目標:
初步建成龍陵縣防災減災現代治理體系,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具體目標:
1.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協調聯動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
2.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縣、鄉鎮人民政府制定實施本級綜合減災規劃。
3.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自然災害保險賠款占自然災害損失的比例逐步提高。
4.防災減災知識在公眾中普及率明顯提高,防災減災知識的社會公眾普及率顯著提高,在校學生全面普及。
5.創建2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積極爭創1個“山地特色的綜合防災減災鄉鎮”,申報2個鄉鎮級救災物資儲備點建設。
完善災害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縣減災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職能,發揮主要災種防災救災指揮機構防范部署與應急指揮作用。理順和完善縣綜合防災減災工作管理體制,強化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建立和完善軍地協同聯動、救援力量調配、物資儲運調配等應急聯動機制。加強各部門與地方間協調配合和應急聯動,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機制,健全災害背景數據、災情數據和救災信息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減災部門間人員交流。完善防災減災財政投入機制,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群測群防、工程防御、應急救援、轉移安置、生活救助、醫療救治、恢復重建、災害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預案體系,明確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
加強部門間監測預測預警的協作、共享、會商,加強自然災害早期預警與發布能力,顯著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的準確性、時效性和社會公眾覆蓋率;健全災情統計指標體系,完善災情統計核查方法,推動災情統計報送網絡和信息發布平臺建設。
加強防汛抗旱、防震減災、生態環境治理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提高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繼續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加固工程,利用學校、公園、廣場、體育館、人防設施、城鎮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城鎮應急避難體系建設。完善縣城應急避難場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創1個“山地特色的綜合防災減災鄉鎮”。
(四)加強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加強應急救助體系建設,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政策,充實自然災害救助項目,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資金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和儲備模式,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和應急商品數據庫建設,提升物資儲備調運信息化水平;申報新建2個鄉鎮救災物資儲備點。
強化落實“省級統籌、市負責、縣抓落實”恢復重建工作機制。將恢復重建與民生改善、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扶貧開發等工作有機結合,統籌做好恢復重建規劃編制、技術指導、政策支持等工作。堅持科學重建、民生優先,將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擺在突出和優先位置。加強受災群眾的心理援助,提高城鄉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生態環境、組織系統、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恢復重建能力。完善群眾廣泛參與的災后重建工作機制,結合扶貧開發、保障房建設、危房改造、災后恢復重建等,提升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隱患點重點治理和居民搬遷避讓工程。
加強鄉鎮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實現綜合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縱向到底。發揮鄉鎮基層組織自救互救、災害群測群防、災情信息統計與報送、科普宣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基層監測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和救災裝備水平。加強基層災害監測員、信息員隊伍建設,實現多災種信息員“合一”,確保每個災害隱患點有1名監測員,每個鄉、村(社區)有1名災害信息員。
積極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開展社區災害風險識別與評估,編制社區災害風險圖,加強社區災害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加強社區救災物資儲備和志愿者隊伍建設。深入推進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區創建工作。
發揮保險等市場機制作用,完善災害金融支持體系,進一步拓寬農村民房災害保險,充分發揮保險機制在災害風險管理的經濟保障作用。積極引入市場力量參與災害治理,發揮其在物資儲備、預警預報、宣傳教育、恢復重建、科技產品等領域的作用。
加強對社會組織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引導和支持,完善社會組織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政策,健全相應的動員協調機制,建立服務平臺。加快研究和推進政府購買防災減災救災社會服務等相關措施。加強救災捐贈管理,健全救災需求發布與信息導向機制,開展救災捐贈接收機構捐贈款物管理使用評估,強化救災捐贈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建立社會組織參與救災信息平臺,實現社會組織參與救災需求評估、信息發布、資源對接等功能。
發揮社會工作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優勢,將災害社會工作服務納入災害救援體系,發揮其在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受災群眾危機介入、生活支持和社區關系修復服務、心理援助、情緒疏導、引導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防災減災救災長效機制,將防災減災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強化各級政府的防災減災救災責任意識,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風險防范能力和應急決策水平,進一步完善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新聞媒體等合作,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的工作機制。推動全社會樹立“減輕災害風險也是發展、減少災害損失就是增長”的理念,努力營造防災減災文化良好氛圍。充分利用“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等節點,弘揚防災減災文化,面向全社會公眾廣泛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因災制宜,強化實施,完善工作機制,細化實施方案,確保規劃目標完成好。
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資金多元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基層減災能力提升、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和教育培訓的經費投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資金多級分擔機制,加強救災資金使用、監督與管理。
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學研究、搶險救災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強化基層災害信息員、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隊伍建設,擴充人才隊伍數量,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素質,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精湛的防災減災救災人才隊伍。
(四)加強跟蹤評估,強化監督管理
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要加強對規劃相關實施情況的評估和落實情況的評估。
龍陵縣減災委辦公室 2017年3月15日印發